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总的看法,又是人们解决发展问题总的方法,这对发展的实现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要着重把握科学的思维、科学的决策与科学的实施这三个层面。有了科学的思维才能够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了科学的决策,通过科学的实施,才能把事情做好。从这点出发,建设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国家和省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创新城乡建设新理念,探索建设工作新路径。
城市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河流污染、道路堵塞、建筑物千篇一律等现象,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梳理为6种“常见病”。
一是“动脉硬化”问题。年长的人容易得动脉硬化症。如果把它比喻成城市交通,主要表现为堵车、车速慢。造成这种人、车、路的矛盾问题,有很多成因,有规划的问题、道路的密度与宽度的问题、整个交通体系的问题,也有各项设施的管理水平问题。
二是“废气肿”问题。空气污染主要表现为烟尘、粉尘污染等,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在对污染源的控制、防止污染的措施不足,包括在工厂、企业的布局安排方面有欠缺。
三是“
糖尿病”问题。人在得糖尿病后需要限制饮食,要多锻炼。城市得了“糖尿病”同样如此。主要表现为:河流、湖泊、池塘等水系被污染,有的湿地也不见了。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治理环境、处理污水的能力得不到同步发展,大自然的净化能力也逐步在退化。特别是在个别农村(乡镇),出现一条马路两排房,垃圾堆、臭水塘的现象。
四是“
高血压”问题。人口密度过高或者是区域承载力难以承受人口的压力,表现在阳光的缺乏、公共绿地的不足、节点的拥堵、人居环境的下降。城市竞争力成本增加,安全隐患凸现。形成原因是规划过度,城市开发时缺乏对承载力的分析研究。
第五是“癌症”问题。就是违章建筑。癌症的主要特点是癌细胞会侵犯正常细胞。建设工作者最头疼的问题也是如此。群众调侃说,违章建筑速度快,二层小楼隔夜盖。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和法规不完善。
第六是“流感”问题。流感的特点是经常性,易传染。城市流感表现为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原因主要是缺乏城市设计,或是过分迁就业主的要求,缺失了文化的底蕴。
创新的路径
作为省一级建设主管部门,面对我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针对现实存在的城市问题,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积极开展安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践,实现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在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上进行创新。
规划创新。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是资源配置的依据,是各项建设的蓝图,是政府与市民共同的愿景。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创新规划理念,要从“哪儿能用地”到“哪儿不能用地”的转变。规定哪是禁止建设区,哪是限制建设区,哪是适宜建设区。必须划几条线,即:红线(道路及建筑物范围控制线)、黄线(基础设施控制线)、蓝线 (水体保护控制线)、绿线(绿地范围控制线)、紫线(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界线)。实现规划理念的转变,一定要画好这五条线,以科学调控、合理配置各项城市资源,引导城市建设科学发展。
建设创新。“建设之本”是为社会提供建筑产品(服务),建筑产品(服务)之本是质量、品质和效益。建设创新应该围绕着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品质和效益来开展:一是打造“徽匠”新风采。不断总结和完善“徽匠”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特质,如细腻规范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独具匠心的创新思维等,弘扬“徽匠”精神。同时研究汲取徽派建筑文化的精髓,注重提炼不同城市和村镇的文化特质,提升城乡建设品位。二是积极探索提升建筑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新机制,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建立“悬剑”机制,创新建筑市场监管途径,体现出权责的统一。探索工程监理等中介组织从有限责任制向“合伙人”制的无限责任制转变,将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也落实到监理公司法人。
管理创新。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是管理的前移,今年开始着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试点工作,建立以“万米单元网格”(把城市以一万平方米为单位划成网格)为平台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实现城市管理前移,强化岗位责任制(每个网格都有手持“城管通”的监督员在各自负责的网格单元内巡查),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第一时间监督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限时督察解决。二是效能建设。去年建设厅在驻省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委派了一位首席代表,把建设厅原来的8个审批章变成了1个审批专用章,从“看门诊”变为“看急诊”,大大提高了审批效能。效能建设,要建立一个核心机制,就是兼顾效率、能力和作风。能力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作风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保证,只有能力强且作风正,才能保证高效率。
发展的要求
建设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找准建设事业发展的坐标,明确努力的方向,并确立基本的工作原则和方法。
工业化、城镇化是推动安徽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崛起的两个“轮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必须保持协调发展。只有把城乡建设工作放在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轮”协调发展的大局中“取势”,才能明确建设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即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
建设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抓好“一个龙头,两个重点”。“一个龙头”,即以城乡规划为龙头,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功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配置好城乡公共资源,使城乡建设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两个重点”,即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的改善为重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化提供前提和支撑;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让人们享受工业和城市文明的成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在辩证认识“好”与“快”的关系上有新提高。抓住了“好”,就抓住了关键;实现了“快”,就具备了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基本条件。从我省建设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看,既要又好发展,但更要好中求快。
要在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上有新突破。改变重实施、弱决策、轻思维的习惯,制定政策、做出决策、部署工作,要兼顾成本、效率、公平三要素,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加强指导、服务、监督,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要在营造激励创新进取的良好氛围上有新气象,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出发,通过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营造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环境。鼓励创新,更要宽容失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即使无过也为错。
要在探索推进建设工作创新上有新思路。一是积极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提高建设系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的新机制,促进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解决。三是积极探索改善村镇人居环境的新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积极探索提升建设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新措施,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徽匠”精神新内涵,展示现代徽派建筑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