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药业:医药航母有望加速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7 16:26:21    

  医药股板块在2007年表现平平,因为整个医药行业尚处于调整期,自然遭遇基金等机构的冷眼相向。

  但是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11月最新预测显示,2008年医药行业将重回快速发展轨道。在明年全国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医改措施逐步到位的背景下,医药产业在调整中提高了集中度,2008年市场秩序将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明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在7400亿~7600亿元,同比增长19%~20%。

  在医药行业有望转暖的前提下,沉寂已久的医药股自然进入了本报《赢在价值》栏目的视线之中,而本期关注的公司是来自南方的医药航母———广州药业(600332,收盘价14.93元)。

  家底殷实的医药航母

  广州药业分别于1997年10月和2001年2月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上市,总股本81090万股,其中,A股59100万股,H股21990万股。

  公司拥有国内最多的中药品牌企业和极其丰富的中药产品资源,下属6家中药制剂企业均为百年老字号,其中王老吉、潘高寿、敬修堂、陈李济等著名品牌家喻户晓。

  据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在产400多个中药产品,其中1个国家中药保密品种、40余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0个产品属于独家生产品种。消渴丸、华佗再造丸、夏桑菊、王老吉凉茶等4个品种年销售额超过亿元。

  除了在药品制造方面的强大实力之外,广州药业还是国内最大的医药贸易商之一,公司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医药零售网络和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现经营10000多种西药、中药和医疗器械产品,下属广州医药公司是华南地区医药商业龙头企业。

  总体发展日趋良性

  有业内人士分析,虽然广州药业旗下品牌众多,资源丰富,但是在历史上给人的印象却是大而不强,尤其是盈利能力难以与其医药航母的形象匹配,公司2004年每股收益仅有7分钱,这与当时公司的内部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自2004年7月,原珠江啤酒集团董事长杨荣明接管广州药业的母公司广药集团后,广州药业的内部变革开始提速,经过近年来的整合,开始呈现整体向好的趋势。

  内部管理逐步规范

  据知情人士介绍,2005年广药集团通过资源整合,推行了“四个统一”,即工商合作销售、广告统一投放、中药材原料统一采购、进口物资、药品包装统一采购,这些措施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

  而公司经营数据也支持这种结论,2007年上半年三项费用率下降到11.5%,远低于2002年的16.7%,而在资金方面,广药集团加强内部资金的统一调节使用,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费用。

  经营形势渐趋好转

  同时,公司的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和产品毛利率水平都高于行业平均数,在2004年跌入低谷后,开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上半年增长15.4%,平均毛利率51.4%,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14.1%(见图1)。

  在制造业开始复苏之时,公司的医药商业收入增长相对稳健,2001~2006年复合增长率为19.0%,2007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7.9%,主营业务利润率水平有缓慢下降趋势,2007年上半年为5.58%;核心医药商业企业———广州医药创造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6.3%。

  业绩增长水分较少

  从报表中分析广药旗下企业,也出现了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2004年以来,广药旗下8家主要企业净利润贡献能力显著提升,2005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1.0%,2006年增长37.6%,2007年上半年增长18.4%,其中中一药业、广州医药、王老吉、奇星和星群5家企业贡献了超过85%的净利润,这5家企业2004~2006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1.8%、13.6%、66.8%、29.1%和23.5%。

  由此可见,广药的主业运营质量已经步入上升期,其业绩增长的水分明显较少,而业内人士预测,在2008年可能给公司业绩带来明显推动的将是两大产品,一是在糖尿病人中口碑不错的名药“消渴丸”,二是家喻户晓的王老吉凉茶。

  消渴丸:稳定成长的长期保证

  广州药业的当家名药“消渴丸”,是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中西药复方制剂,是公司业绩稳定增长的长期保证。

  小小的药丸到底能给广州药业带来多大的利润空间呢?

  糖尿病药品市场空间巨大

  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000万人,并以每年150万~200万人的幅度递增。2005年,国内抗糖尿病口服药品总体市场规模为56亿元,预计2008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超过80亿元。

  糖尿病药品市场是一块极为诱人的巨大蛋糕,消渴丸能从中分到多少的份额呢?

  口服降糖药中的领先者

  海通证券研究所的报告数据显示,虽然2005年糖尿病中成药在整个糖尿病口服药中只占19.18%的市场份额,但在糖尿病中成药市场中,消渴丸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05年占到55.86%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处于第二位的糖脉康颗粒(见图2)。

  而从2001年~2005年糖尿病口服用药的市场销售金额排名来看,消渴丸稳居第三位,仅次于进口降糖药拜唐平(德国拜耳公司)和达美康(法国施维雅)。

  稳定增长趋势不变

  广药消渴丸在2001~2004年一直维持在3亿元的销售额,自2005年以来,消渴丸的销售保持16%以上的稳健涨幅,而2007年由于产品调价、需求上升等因素,2007年上半年销售额涨幅达21.3%。

  海通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周睿分析认为,消渴丸仍有非常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据他推算,目前仅有254万患者在服用消渴丸,相对于我国5000万的患者,消渴丸市场覆盖率仅5%,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他保守估计2007年消渴丸销售额将达到5.5亿元,2008年达到6.5亿元。

  而根据2007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消渴丸的毛利率在广药系列产品中最高,高达65.53%,因此,可以预期消渴丸对广药未来业绩增长将有较大贡献。

  王老吉凉茶:业绩快速增长的引擎

  王老吉凉茶,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清热饮品,而其正是未来几年广州药业业绩快速增长的另一个强大引擎。

  “红罐”与“绿包”之分

  毋庸置疑,王老吉凉茶现在已是凉茶业第一品牌,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以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红遍大江南北的红色罐装“王老吉”,却非广州药业旗下的王老吉药业在经营。

  据广药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加多宝公司向王老吉药业租赁了20年的王老吉商标使用权,用于发展王老吉红罐凉茶,而目前在超市等网点销售的绿色纸盒包装王老吉才是广药的亲生子。

  加多宝公司通过近10年的经营,成功抓住了饮料需求升级的机遇,已将红罐王老吉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品牌,“王老吉”甚至成为了“凉茶”代名词。

  据券商研究报告显示,2002年红罐王老吉年销售额1.8亿元,2003年销售额6亿元,2004年销售额15亿元,2005年销售额25亿元,2006年更是超过了35亿元,今年则有望突破50亿元,增速相当惊人。

  因此,王老吉已是当之无愧的凉茶第一品牌,虽然现在进入凉茶业的公司不少,但由于与王老吉市场份额差距太大,至今仍没有能与之抗衡的第二品牌出现。借着“红罐”王老吉的品牌强势,广药的“绿包”王老吉近年来也开始了爆发。

  跟进战略获得爆炸性成长

  “绿包”王老吉于2004年问世,当时广药看到“红罐”王老吉的壮大,迅速采取了跟随战略,不仅把旗下原来的羊城药业改成了现在的王老吉药业,而且借助王老吉巨大的品牌优势,上市了以绿色为基调的利乐装王老吉凉茶,随即取得了爆炸性增长。

  公司公开数据显示,2005年、2006年王老吉药业的销售收入、净利润的增速均保持在100%以上,公司对集团的利润贡献率也逐年上升(见图3)。2005年王老吉利润贡献率为8.4%,2006年上升到15.4%,2007年上半年为16.1%(按权益法计算)。目前,王老吉药业是广药旗下净利润贡献增量最大的企业。

  而在2007年上半年,王老吉药业实现销售收入5.28亿,王老吉凉茶业务增长105.2%,7月份单月销售额再次过亿元。

  而根据海通证券研究报告的预测,2007年王老吉凉茶业务有望突破10亿元,2008年将达到16.96亿元;2009年,达到25.44亿元。根据2007年上半年王老吉药业的净利润率估算,如果王老吉凉茶销售额达到25亿元,净利润则可达到2.5亿元,按广药持有王老吉48.05%的股权计算,王老吉可为上市公司贡献1.2亿的利润。

  “绿包”王老吉:差异化竞争效果明显

  虽然券商研究员的预测很乐观,但是跟在“红罐”王老吉后面的“绿包”王老吉的市场表现到底如何呢?记者对市场上的两种王老吉进行了比较。

  “绿包”很受消费者欢迎

  首先,“绿包”更具价格优势,一盒“绿包”250毫升定价2元左右,低于“红罐”310毫升3.5元左右的定价,在目前物价不断上涨的通胀时代,对于同样品牌和口味相同的产品而言,这显然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武器;而“绿包”推出的16盒套装,一改20盒套装体积大、份量重的劣势,更容易携带和储藏,很受消费者欢迎。

  其次,“绿包”市场定位上主要针对家庭消费,走超市大卖场渠道,实施差异化策略,从而避开王老吉红罐的餐饮路线。

  记者在成都数个大型超市和连锁小超市看到,基本上有“红罐”的地方都能发现“绿包”的身影,而从生产日期看,不少网点“绿包”的生产日期都迟于“红罐”,从某种层度上意味这些网点的“绿包”销售更迅速。而海通证券的报告还显示,在上海地区,绿包王老吉的销售额已超过红罐的销售额。

  搭上“红罐”的广告顺风车

  而在广告宣传策略上,“绿包”也十分聪明,其广告语是“王老吉还有盒装”,继续搭乘“红罐”强势广告效应带来的“顺风车”效应。

  在新浪网做的一个调查中,倾向于购买“红罐”王老吉的网民有59.24%,而“绿包”的支持者有24.46%,其余16.3%的网民表示无所谓。虽然从目前销售额来看,“红罐”与“绿包”的比例是5:1,即使考虑定价区别因素,其实两者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这对“绿包”未来的业绩增长是极为有利的因素。

  两大不确定性的增利因素

  除了消渴丸和王老吉两大业绩增长引擎,未来还有两大因素可能影响广州药业2008年的业绩增长状况。

  狂犬病疫苗等待审批

  一个因素是广州药业子公司拜迪研发的狂犬病疫苗。今年以来,多种因素导致狂犬疫苗供应短缺,2006年产能大约为850万人份,产能缺口高达650万人份,因此狂犬病疫苗的市场前景较好。

  据了解,广药子公司拜迪研发的狂犬病疫苗,目前正等待国家药监局的生产批件。如果顺利的话,明年4月份即可上市,预计2008年可以提供1500万元的利润。但是由于国家药监局的审批速度难以把握,因此这一增利因素具有不确定性。

  合资子公司前景诱人

  另一大因素则来自公司旗下广州医药有限公司。今年广州药业大手笔出让子公司广州医药有限公司股权,与联合美华有限公司组建合资公司,这是中国医药商业合资最大单。

  根据合资协议,联合美华将通过受让股权及增资方式取得广州医药有限公司50%的股权。股权转让和增资完成后,广州药业持有的股权将被缩减到50%,并获得一次性投资收益约8300万元。

  此次合资可以为广州药业带来一次性投资收益,改善广州药业的财务状况,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大整合的背景下,联合美华的入股将引入外资医药商业公司的管理经验和品种,从而提高广州医药的竞争力,广州医药也有望从区域性龙头企业成长为全国性龙头企业,其带来的发展前景十分诱人。

  但是据了解,该合资事宜仍然在等待商务部的批文,因此此次合资还未尘埃落定,由于今年以来多家外资公司入股中资公司事宜都在商务部遇阻,使得其增加了不确定性。

  暴风雨中广药股价异常坚挺

  由于药业股今年整体走势平平,广州药业也没有太突出的表现,但是在大盘10月展开的调整之中,其股价却变得异常坚挺。

  大资金潜伏其中

  沪市大盘从10月16日收盘计算,最多跌了近1000点,截至昨日收盘也跌了800点左右,不少个股跌幅超过30%,但是广州药业股价仅微跌了1%,保持了完好的平台整理走势。从盘中走势看,其间历经了数次破位,却都被迅速拉回,这种异常坚挺的走势在目前市道并不多见。

  而从三季报公司流通股股东分析,股东总户数达到了32693户,户均持股高达11710股,属于较为集中的持股结构,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可能有大资金潜伏其中。

  留意两大风险因素

  广州药业虽然利好预期颇多,但是业内人士认为2008年公司业绩能否如期增长,理论上存在两个风险因素。

  一是股权激励的实施时机。由于目前广州药业的大部分高管均没有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也没有股权激励计划,因此从客观上可能影响公司利润大量释放的时机,造成2008年业绩增长低于市场预期。

  二是凉茶市场竞争激烈。由于凉茶市场火爆,预期2008年杀入的新品牌会不少,如果市场出现价格战,王老吉凉茶的效益有可能达不到预期。

  公司董秘:竞争力来自管理

  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本报记者本周三对广州药业副总、董秘何舒华进行了一次专访,了解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消渴丸”产能正在扩张

  记者:“消渴丸”作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最近又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也是我国治疗糖尿病民族品牌药物中,首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创新药物,获得专利的意义何在呢?

  何舒华:“消渴丸”是中西结合的药物,它不仅有西药有效控制血糖的效果,还有中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症状的效果。本次获得国家专利之后,有利于提高这种药物的保护壁垒,进一步发展这种特效药,有利于公司进行二次研发,为未来创造更好的效益。

  记者:目前“消渴丸”的产能如何?公司是否有扩产计划?

  何舒华:目前“消渴丸”的产能的确比较紧张,工人们都是在加班加点生产。公司在今年6月份开始了扩建计划,预计到2008年底前可以正式投产。如果按现在市场20%左右的需求增速,至少可以满足公司2010年之前的产能需求。

  “王老吉”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记者:现在做凉茶的企业越来越多,2008年会面临市场饱和、竞争激烈的局面吗?

  何舒华:有券商研究员问凉茶市场的“天花板”在哪里?我们认为还看不到天花板,因为现在卖凉茶的虽然不少,但是王老吉是绝对领先的品牌,而且还有明年奥运会的因素;其次,红罐王老吉主要做餐饮市场,做中、高端市场,而我们主要针对家庭饮用,做金字塔的中低端市场,市场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而且我们与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额差距还很大,这意味着我们仍然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

  记者:如果明年公司的王老吉凉茶销售继续爆炸性增长,产能和物流因素考虑了吗?

  何舒华:这个不用担心,我们目前在全国有6个生产点,每个点的辐射半径在800公里左右。每天公司都能及时监控全国上千经销商和4万多个网点的营销状况,包括销售数据、库存情况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价格管理和渠道管理,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新税制将带来积极影响

  记者:2008年上市公司将实施两税合一政策,对公司影响如何呢?

  何舒华:对公司净利润增长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广州药业一直以来总体税率都比较高,根据我们下属多家公司的实际税率综合计算,2005年是35%左右,2006年是29%左右,2007年是33%左右,而两税合一后将下降到25%左右,这是2008年的一个有利因素。
Tag:
        

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