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根治
糖尿病’的广告,都是骗人的假话。”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教授,昨天下午在由上海院士中心主办的第十五期院士专家讲坛上如是说。
据调查,中国目前至少有2300万糖尿病患者和3300万糖尿病“后备军”(即糖调节异常者),已成为全世界糖尿病第二大国。1979年的上海人口糖尿病调查,只有1%的发病率;前不久的社区初滤,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0%。在第十六届世界糖尿病日前夕,专家们指出了糖尿病诊断、控制和治疗中存在的误区。
■ 误区一,糖尿病能被治愈
糖尿病的病因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尚未明确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贾教授表示,现在已知糖尿病和环境因素有关,但在同样的环境里,有人会患上糖尿病有人却不会,糖尿病和环境之间的确切关系并不清楚。
市面上还有一些号称“包治糖尿病”的中药,其实也是夸大其词。研究表明,中药可能改善糖尿病的症状,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能有效降
低血糖的中药。更危险的是,在中药中加入某些降血糖的西药,反而会因成分的不确定性带来用药安全性等问题。
■ 误区二,空腹血糖达标就OK了
常规体检中往往只检查空腹血糖,大多数市民都误以为这项指标合格就没有糖尿病之虞了。实际上,很多糖尿病早期患者和后备军就是这样“蒙混过关”,因此造成的漏诊率高达50%。最近在本市4个社区3000多人中完成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慢性并发症的筛查显示,占总数6.5%的糖尿病患者中,43%是新发现的病人。
贾伟平解释说,中国人的血糖升高表现和西方人不一样。在欧美国家,全身肥胖的人群很大,相比之下,中国人不是很胖——糖尿病患者中,餐后高血糖的人群远远大于空腹高血糖的人群。所以,一定要重视餐后血糖的检查。一旦空腹血糖被检查出大于等于5.6mmol//l,就要做进一步的糖耐量试验:即喝糖水。检查餐后2小时的血糖,如大于等于11.1mmol/l,又有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的症状,也等于敲响糖尿病的“警钟”。
■ 误区三,得了糖尿病只需控制血糖
“很多已被确诊糖尿病的病人,从来没有做过慢性并发症筛查,甚至压根不知道糖尿病会导致眼、肾、神经、大血管等的并发症。”贾伟平指出了糖尿病诊治中另一“险情”。
糖尿病之所以成为全世界的重大疾病,主要原因在于其严重并发症。国外研究结果,糖尿病患者占失明的40%-50%、慢性肾功能衰竭的30%、心脑血管病的50%和截肢的60%。在糖尿病患者中,仅10%只有血糖升高的单独症状,90%都会合并其他疾病。糖尿病的治疗费用,80%也来自于慢性并发症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部分尚未戴上“糖尿病”帽子、但已被列为糖调节异常者的“准糖尿病患者”也已受到眼底病变、肾功能异常、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折磨。所以,专家强调,一旦被确诊为高血糖人群(包括糖尿病患者和糖调节异常者),应至少每年做一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
■ 误区四,少吃饭就能降血糖
不要以为少吃粮食就能降低血糖,实际上,食物在人体内是“殊途同归”的——经过消化吸收后都会分解为葡萄糖,随血液在体内循环。脂肪和蛋白质经过转换后,也会转化为葡萄糖。贾教授将高血糖人群的食谱归纳为:“一袋牛奶二两米,三份蛋白四言句,五百克菜六克盐,七杯开水喝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