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
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
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
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
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
是如此的重要。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
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
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
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
拒绝秋膘防肥胖
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
所致。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
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
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
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身
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首先,应注意
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
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秋高
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
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秋季养阴防滥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在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
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
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
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
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
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事物与其
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慎食秋瓜防坏肚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
患。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
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
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
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立秋过后慎吃水果多饮鸡、鱼汤
立秋过后,进入水果丰收的季节,但吃水果并非多多益善,吃多了也会影响
健康。比如:苹果富含糖类和钾盐,患有肾炎、
糖尿病、冠心病者应少食;吃梨
过多会伤脾胃、助阴湿,使胃肠功能失调,胃寒腹泻者应忌食;葡萄含较多柠檬
酸、苹果酸等,糖尿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立秋会带来“秋燥”的有关疾病,应该多吃润肺的食物,饭前多饮鸡、鱼汤
等。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萝卜、西红柿、豆腐、藕、蜂蜜等。不吃或少吃
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
立秋伊始早防“燥”
尽管秋燥对人体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但防治之法也颇多。正所谓:“木之
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秋日在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
量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
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要少吃辛辣、油炸、烈性酒及干燥的
膨化食品,因为此类食品易生燥化热,多食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