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生命密码出炉 是否会带来宿命论恐慌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7 17:13:11    

  英国《独立报》5月27日的报道,
美国“454生命科技公司”完成沃森基
因组测序的工作。5月30日在得克萨斯
州的贝勒大学举行的庆祝仪式上,诺
贝尔奖获得者、“DNA之父”、79岁的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获得了一张储存着
自己全部基因序列的DVD光盘。5月31
日,沃森的个人基因组图谱还被收入
到美国国家健康协会的数据库,并向
全世界公开。有关专家称,这样一来,有兴趣的研究者可以上网查询沃森的基因组图谱,依据其基因排列顺序推
断,沃森是否害羞、爱不爱冒险、会不会患上精神疾病等等与基因遗传有关的表
象特征。

  沃森个人的基因组图谱的“出炉”暗示着普通人不久也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
基因组图谱

  沃森个人的基因组图谱的“出炉”,对于人类探索生命遗传信息到底意味着
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图谱,它暗含了人类的遗传信息,作为一份
‘基因身份证’,它是迈向破解‘生命密码’的通行证。”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
学院遗传研究所的李瑶教授脱口而出,“在科研中发现,基因作为一种遗传物
质,和人将会得的疾病、人的智力、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瑶教授表示,詹姆斯·沃森可不是普通人,他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
构双螺旋模型的发现者之一,被誉为“DNA之父”。他因为自己的这项发现,在
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他的发现成为20世纪继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后,又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层次。

  对沃森而言,这张刻有个人基因组图谱的光盘好比“生命之书”。上面记录
有数万个人类基因中30亿个碱基对在沃森细胞内DNA双链上的排列位置。李瑶教授
介绍,这张光盘的诞生不仅预示着沃森向破解“生命密码”迈进一步。也预示着
普通人不久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基因组图谱。

  “在这份基因组图谱之前,人们无法想象基因组图谱有普及的可能!”李瑶
教授说:“从1990年,美国决定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用30亿美元的投
入和15年的时间完成全部核苷酸序列的测定。但直到1998年,对DNA序列测定工作
却只完成了大概1%。但谁会想到,如今,个人的基因组图谱已经“出炉”。

  454生命科学公司创始人乔纳森·罗思伯格也承认,与“人类基因组图谱计
划”相比,沃森个人的基因组图谱所用时间和金钱大幅下降,得益于技术进步。
尽管反复6次核查为60亿个碱基对排序,但绘制沃森基因组图谱的“工程”前后只
用了不到2年时间,花费只有100万美元。乔纳森说:“绘制个人基因组图谱的成
本还会进一步下降。我们正向着1万美元基因组图谱努力,而且不久会是1000美元
基因组图谱。”

  一旦拥有个人基因组图谱,人们就能减少患上特定疾病的风险,防患于未然

  如果罗思伯格的预言实现,普通人出钱绘制个人基因组图谱将成为趋势。李
瑶教授介绍,个人基因组图谱隐藏的遗传信息好似“生命密码”,一旦拥有,人
们就可以在孩子出生之日起采取相应对策,减少患上特定疾病的风险,防患于未
然。有例子表明,如果一个孩子的基因组图谱显示,这个孩子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较高,那么就应该严格控制这个孩子的体重。这样一来,在这个孩子学会走路之
前,他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

  还有不少科学家认为,绘制出个人基因组图谱,意义不仅在于降低患病风
险,还可以铲除疾病根源。目前人类已知,单个基因缺陷能够引起难以治愈的疾
病,比如遗传性胰腺病囊肿性纤维化和遗传性慢性舞蹈病等等。但如果拥有个人
基因组图谱,我们就能够对病症做及早预防。

  个人的基因组图谱的问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基因歧视

  沃森曾对媒体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进行基因测序。他认
为,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提早预防癌症、心脏病、阿尔茨海默氏症等多种顽疾,
甚至还能让人更富有同情心。“我们会了解有些人的天生局限,我们会放弃按自
己的意愿培养孩子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会去帮助他们,而不是对他们发
火。”个人DNA图谱时代的来临也同样面临着许多伦理问题。人们对待那些DNA存
在异常的人群时能否不戴有色眼镜?同性恋已被证明与基因有关,但对同性恋者
的排斥仍普遍存在。

  绘制个人基因组图谱可能导致“基因宿命论”泛滥。更令人困扰的是,当人
们意识到基因不仅决定了自己的健康,还影响着智力、天分、性格、甚至人品,
“基因命运论”“基因贱民”是否会大行其道?

  李瑶教授说,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试问,我们可以改造基因使我们
更完美吗?我们应该歧视带有致病基因的人吗?我们可以去除人身上的“自私基
因”而彻底地改良人类吗?

  带有所谓“不好”基因的人,会不会因此受到歧视?在某些情况下,有一些
致病基因,会导致人在中年以后才发病,比如现在已经知道导致“享廷氏舞蹈
病”的基因,会让人四十岁以后发病。那么怎么看待这些人呢?他们还没发病时
算是“病人”吗?或者人们知道了里根带有老年痴呆症的基因,还会选他做总统
吗?

  专家强调,基因只是一个人的内在因素,并不能决定一切

  李瑶教授强调,由于基因研究的进展,现在特别容易有一种错觉,认为基因
决定一切。其实基因只是一个人的内在因素,后天环境对他的影响同样重要。就
算是有了爱因斯坦的基因,也不能复制出爱因斯坦,因为人们无法复制出爱因斯
坦的生活环境。

  专家观点

  同样基因缺陷的人未必都患上同样疾病

  有同样基因缺陷的人会不会患上同样一种疾病。李瑶教授表示,完全破译人
类遗传学的“密码”并非易事,绘制个人基因组图谱并非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
“万灵药”。

  例如,BRCA1型基因突变被认为是导致乳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并非所
有携带这种类型基因突变的女性都成为乳腺癌患者。不完全统计显示,携带有
BRCA1型基因突变的女性中,有30%的人没有患上乳腺癌。

  李瑶教授认为,一些携带此类基因变异的女性并没有患上乳腺癌,很可能因
为她们的基因组图谱中存在其他“缓和基因”,抑制了变异基因致病的作用。还
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疾病产生的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环境。“基因组图谱
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的一位专家介绍,
“对于人类基因组的个体差异,尤其是研究肿瘤和基因的关系,我们还有很多的
路要走。”
 
Tag:
        

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