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是入伏第一天,也是
“冬病夏治”开始的日子。每到伏
天,省市多家医院都会开展“冬病夏
治”活动,吸引众多患者前去治疗,
很多人甚至迫不及待地提前打电话预
约。“冬病夏治”真的有那么神奇
吗?
何谓“冬病夏治”
郑州市中医院儿科主任王晓燕介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
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
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的季节,辨证施治,以预
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
中医认为,疾病的形成,外因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的体质状态,遭
受寒邪侵犯的人往往机体阳气不足,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导致内寒。冬病多
以寒邪侵入为外因,以患者体质的阳气不足为内因。夏季阳气强盛,阴寒之气顿
消,在此季节治疗虚寒性的疾病,一可以乘“伏天”阳气旺盛之势,祛除体内沉
痼之寒邪宿疾;二有助于亏损阳气的培补;三能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以达到
温补脾肾、使气机升降平衡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中药内服、穴位贴敷、穴位注射、埋线疗法、
刮痧法、拔罐法、熏洗法、气雾剂吸入法等。其中穴位贴敷是目前被广泛认可有
效的治疗方法。应用温阳、活血、通络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相关穴位上,通过经络
运行,使药物直达患处。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呼吸病治疗中心杨辰华博士说,药物贴敷要根据患者的
年龄、体质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灵活处理。一般来说,对药物耐受强的人时间可
以稍长,老人和儿童时间稍短,个别对药物特别敏感的患者一旦出现热辣烧灼要
注意提前去药。贴敷的最佳情况是去药后局部皮肤潮红,有灼热感,时间长短因
人而异,各种病症所取的穴位有所不同。贴敷之后,如果皮肤起泡,是正常现
象,注意不要抓挠,水疱处可外敷消炎药膏,以防感染。
治病同时注意食补
为了配合治疗,贴敷期间要求患者也要注意饮食保健,特别是支气管哮喘患
者,饮食上要以补为主,但要以“清补”为原则,饮食宜清淡,不吃海鲜、牛羊
肉等发物,忌食生冷、油腻及大蒜、生姜等辛辣食品。杨博士专门总结了一套食
疗方法,他认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辨证属肺肾两虚者可以多吃人参哈蚧粉,人
参核桃仁糊适合肺肾两虚之虚寒哮喘,黄芪炖乳鸽肺脾两虚的人要多吃……
一般来说,喘症属虚者要多吃狗肉、核桃仁、鸡肉、鹌鹑、鲤鱼、百合、无
花果、黑芝麻等食品,并有针对性地食用有定喘作用的药食佳品,如蛤蚧、银
杏、猪肺等。必须注意的是,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要忌烟酒,吸烟能导致支
气管炎,诱发并加重支气管哮喘病症,烈性白酒或曲酒会助火生痰。另外,过敏
性体质或遗传素质者还要注意忌食易发病的过敏性食物。
“冬病夏治”不能一蹴而就
贴敷法治疗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绝不能一蹴而就。据介绍,今年的三伏天
是从7月15日开始的,具体时间为7月15日、7月25日、8月3日、8月
14日。从初伏到末伏,每10天都要贴一次,4次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要连续
贴3年,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冬病夏治”讲究辨证辨病选穴,有严格的适应症,贴敷中药中含有辛温发
散的中药,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并非人人适宜。如
糖尿病有很多并发症,
皮肤一旦破溃,愈合较慢;慢性皮肤病患者对穴位贴敷较为敏感,因此糖尿病、
皮肤病患者,一般不宜穴位贴敷。有不少市民把贴敷疗法当成一般保健,专家提
醒,中药贴敷前必须明确诊断,否则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另外,膏药敷贴只是
治疗疾病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绝不是无所不治,不要盲目夸大它的作用,而
忽视其他方法的治疗。
“冬病夏治”的适应症
凡是秋冬季节容易复发和加重的疾病,都属于“冬病夏治”范畴,大致分为
以下几类:
1.遇冬怕冷、反复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
心病、胃病、慢性腹泻、夜尿频多等;
2.耳鼻喉科: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等;
3.针灸科:腰腿疼痛、四肢麻木、颈椎病、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
炎、面瘫、中风后遗症等;
4.儿科:小儿体虚、经常感冒、咳嗽气喘、消化不良等;
5.其他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