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第十二届全国爱眼日,
今年的主题是“防盲进社区,关注眼
健康”。据了解,目前我国有大约700
万盲人,其中约300万是因白内障导
致。其实,白内障所导致的“盲”如
果及时手术是可以复明的,在致盲眼
病中,值得注意的是
糖尿病视网膜病
变、青光眼等“不可治盲”。专家指
出,会导致不可治盲的眼病一定要注
意预防,及早发现病变,及时治疗。 不可治盲重在预防:
据眼科专家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导致的视力损害治疗起来十分
困难,是不可治盲。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密切相关。病程越长则出现视网膜病
变的几率越大。预防视网膜病变的最好的办法是控制好血糖。据了解,一个病人
如果血糖控制的很好,患病20年后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几率是60%;如果病人血糖控
制不好,则五年或十年之内就可发生较为严重的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眼底,如果出现轻微出血、渗出等并发症可以
及早进行激光治疗,从而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糖尿病的治疗应该规范,特别是
患者不应盲目抗拒胰岛素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胰岛素有利于控制血
糖,从而防止出现眼底病变及全身其它部位的病变。
青光眼:
有晶状体体积过大、小眼球或远视眼的人群容易发生青光眼。40岁以后为高
发年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出现眼胀、头疼、夜间看灯光有虹视、一过
性视物模糊等。青光眼急性发作可导致视功能的严重破坏,部分病人可能出现永
久性失明。
青光眼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因此,有家族史的人应从40岁起每年定期测眼
压,当出现早期症状时,可用药物或激光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
白内障应及时手术:
高发人群: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以老年性白内障居多,其中60岁以上的发
病率为70%,70岁以上高达80%。
据有关专家介绍,白内障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因此没有确切有效的预防手
段。有关由紫外线过度照射引起白内障的学说已经得到科学验证,因此,中老年
人在紫外线指数较高的地区活动时可以配戴墨镜来遮挡紫外线。另外,白内障早
期没有明显症状,常常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而就诊。建
议高发人群定期做眼科检查,最好每半年一次。对于白内障患者来说,一旦具备
了手术指征应及早手术治疗,避免致盲或发生其它并发症。目前,白内障手术是
一个十分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尤其是超声乳化技术的应用使其已不是单纯的复
明手术,更多的是恢复我们原有的视觉质量,达到令患者满意的程度。
青壮年当心角膜炎
专家指出,角膜炎常见的有病毒性、细菌性及真菌性三种,青壮年高发。角
膜发生感染,若面积较大或较深,即便是感染得到及时控制,也会在角膜上留下
永久性瘢痕,影响角膜的透光性,严重的导致失明。
在三种常见的角膜炎中,病毒性角膜炎常因感冒诱发,容易反复发作;细菌
性角膜炎药物容易控制,治疗及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真菌性角膜炎是目前角
膜炎中危害最大的,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因此致盲率非常高。细菌性及真
菌性角膜炎多见于农村夏收秋收等生产劳动中,眼睛受伤而诱发。值得一提的
是,隐形眼镜成了细菌性及真菌性角膜炎的诱发因素之一,因此一定要注意隐形
眼镜的清洁及用眼卫生。
屈光不正也可致盲
眼科专家介绍说,青少年中各种屈光不正患者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并引发各
种眼病。屈光不正是致盲、低视力等的最重要原因。不过,屈光不正(近视眼、远
视眼、散光)致盲是属于可避免盲,大部分患者通过及时配戴合适的眼镜就可避免
致盲,因此,对于视觉功能处于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儿童而言,当出现近视眼、远
视眼或散光等时,要先到医院检查,经排除其他眼病后,再进行规范医学验光,
科学配镜。
专家指出,视力在0.05~0.03之间的“低视力”人群,经过医疗不能再提高
其视力的,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验配助视器,以纠正低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关链接:防盲治盲
“视觉2020——享有看得见的权利”,简称“视觉2020”,是一项由世界卫
生组织(WHO)和国际防盲机构(IAPB)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发起的消除可防治盲的行
动。许多致力于防盲的国际机构也积极参与其中。
“视觉2020”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消除可防治盲。其长期的
战略目标是通过消除可防治盲的行动,在世界各地建立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的
眼病防治体系,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视力,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视觉2020”的优先领域的确定是基于这样的事实:75%的盲及视力残疾人士
居住在贫困乃至极度贫困的社区;而75%的盲及视力残疾是由5种可防治的眼病(白
内障,屈光不正及低视力,沙眼,河盲,儿童盲)造成。对于每种疾病,都可以采
取成本低廉的有效干预。一旦确定了优先领域,并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贫困社区眼
病防治的能力,那么,到2020年,预计失明人数将从干预前的7500万下降到2500
万。“视觉2020”行动的提出是基于“社区参与”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