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视窗4月26日讯:坚
持身体锻炼,保持愉快心情是远离慢
性病的最好良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开展的天津市居民全死因分布与变
化趋势的研究课题,近日通过有关专
家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
持完成该课题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我国著名公共卫生专家王撷秀
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
勇)本市80%的居民死亡是由心脑血管病、癌症、
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
致,不良生活方式是罪魁祸首。
一项由市疾控中心完成的居民全死因分布与变化趋势研究近日通过鉴定。研
究组成员收集、整理、分析了1999年至2005年398856例天津市居民死亡报告,在
全国建立起第一个居民全死因数据库,科学、客观地描述了慢性疾病、传染病和
意外伤害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天津居民期望寿命的变化和不同疾病的死亡负
担,确定了危害本市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这将为
本市乃至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资源调整等重大卫生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有
力的依据。
该课题负责人王撷秀教授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心脑血管病、癌
症、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发病近年来明显增多,已成为导致人们死亡的最主要
原因,而生活习惯的改变尤其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是造成这一现状的罪魁
祸首。可以说是人们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了自己的健康,折损了自己的寿
命。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去除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最安全、最简
便、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防病保健良方。
心脑血管病癌症成最大威胁致居民期望寿命减少5.67岁
研究显示,超过80%的本市居民死亡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致,心脏病、脑
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为前五位死因。心脑血管病、癌症等主
要慢病导致本市居民期望寿命减少5.67岁,已成为人们健康和寿命的最大威胁。
传染病死因居前几位的依次为肺结核、败血症、病毒性肝炎、其他结核及肠道细
菌性传染病,肺结核仍是威胁居民生命的主要传染病。近年来,肺结核死亡率有
所下降,而病毒性肝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造成居民寿命减少最严重的疾病是癌症,其次为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
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而损伤和中毒等意外伤害是造成青壮年人死亡的最主要原
因,是导致人们工作年龄损失最严重的疾病,其次为癌症、心脏病和脑血管病。
主要慢病死亡分布几大特点男性期望寿命低女性要护心
研究表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均在每年的1
月和12月高发,提醒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在冬季做好预防,避免疾病复
发。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的死亡率处于高水平,提示该
年龄段人群的健康人和慢性病患者,要加强对慢病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对待,减
小健康损害。天津男性的总死亡率和脑血管病、癌症、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明显高
于女性,导致本市男性期望寿命偏低,因而男性更应关注健康,加强保健;糖尿
病和心脏病的死亡率女性则明显高于男性,这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研究结论一致,
提示女性更应注意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防治。
心肌梗塞在心脏病全部死因中始终处于首位,约占80%,且有上升趋势;而
肺原性心脏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死亡人数减少,总体呈逐
年下降趋势。癌症死因中,肺癌、肝癌、胃癌一直处于前三位,乳腺癌、结直肠
癌、肛门癌的死亡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食管癌死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慢病问题突出重伤公众健康个人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王撷秀分析说,由于医学的进步,在很多国家传染病已得到较为有效的控
制,传染病死亡率明显下降。而随着环境污染的增加和人们吸烟、酗酒、高脂肪
高热量饮食、多坐少动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癌
症、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迅猛增多,使慢病成为导致人们死亡的最
主要原因。权威统计数据表明,在全球报道的5800万死亡人群中,慢病死因约占
60%,约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50%。而通过疾控中心这次课题研究发现,在我国
至少在本市慢病问题更为突出。慢病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世界发达地区,包括我
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与慢病有关的公众健康危害正日益加剧。
“从个人角度讲,预防慢病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如注意生
活卫生、多运动锻炼、合理均衡膳食、戒烟限酒、情绪乐观、避免过劳、少熬夜
等。”王撷秀说,从公共卫生角度考虑,依据本研究的结果,本市应大力加强非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特别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政府投入和卫生
资源调整的重心应向这些疾病转移。对于传染病的控制应将肺结核和乙肝、甲
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作为重点。由于男性慢病总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因而应
对男性健康给予更多关注。此外,损伤、中毒等意外伤害的预防也不容忽视,应
尽早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伤害的预防教育和抓好安全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