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商滥竽充数 无糖食品遭遇信任危机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7 17:42:06    

 无糖食品悄然走俏

如今,无糖食品随处可见。为了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的城市还出现
了无糖食品专卖店。无糖月饼、无糖
桃酥、无糖饼干、无糖豆奶粉、无糖
元宵、无糖八宝粥、无糖饮料等等,
可谓应有尽有。有报道称,苏州一家
无糖食品专卖店,拥有会员4000多
个。“哪个女孩不爱吃甜食啊?”大学生李梅说,“饮料不甜喝起来索然无味。
现在天这么热,冰淇淋更是少不了的。可是吃得太多又怕发胖,只好用无糖食品
来保持体形。”患有糖尿病的王先生说:“医生告诉我不仅不能吃糖,只要是有
甜味的食物都不能碰。时间长了,想吃甜东西的欲望反而越来越强烈。现在有了
无糖食品,我就再也不用做没口福的苦行僧了。”

有需求就有供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无糖食品公开亮相。这些
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消费者到底信任不信任无糖食品?连日来,记者走访了
多处无糖食品销售场所,却发现人们的“无糖消费”不容乐观。

无糖=不含白砂糖?

在郑州市花园路一家超市,得知记者要为患有糖尿病的亲人购买营养品时,
服务员拿起某品牌的无蔗糖麦片说:“那你就选这种吧,这种无蔗糖的就是专门
为糖尿病患者生产的,它不含糖分,长期服用对人体还具有保健作用。”无蔗糖
就是无糖吗?服务员面对质疑,显得很不以为然:“它不含一点蔗糖,当然是无
糖的。要不,厂家也不会打上无蔗糖啊。你买一袋尝尝,应该是不甜的。”

紫荆山路一家大型超市的营养品区,比较集中地摆放着各种品牌标有“无
糖”字样的营养食品。一位大约40岁的中年妇女拿起两袋中老年奶粉,看也没看
就走。问她为什么选择这种奶粉,这位中年妇女指着奶粉外包装毫不犹豫地说:
“这不写着低脂肪、无砂糖嘛,家里老人有糖尿病,又喜欢喝奶粉,只好给她选
这种无糖的,吃了不会有问题。”记者拿起一袋细心察看,背面的配料表显示这
种产品含有异构化乳糖。记者对成分提出质疑后,中年妇女有点迟疑,超市的服
务员赶忙说:“一般说,无糖指的就是不含白砂糖。厂家标明不含白砂糖,不就
是无糖嘛!”

在另一片奶粉选购区,在服务员的推荐下,记者拿起一包某知名品牌的无蔗
糖营养奶粉,在其配料表里发现,该产品含有葡萄糖粉。而另一知名品牌降糖奶
粉外包装背面的产品说明中特别标注:“本品具有调节血糖的保健作用。人体试
验结果表明:本品可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和尿糖。”

记者又看了其他一些标注有“无糖”字样的营养品,发现这些营养品外包装
上都有“无糖”提示,但配料表中分别标有不同程度的乳糖、麦芽精粉、果糖
等。

无糖食品其实是低糖食品

那么,到底什么是无糖食品?市场上所谓的无糖食品是真正的无糖食品吗?

资料显示,按照国际惯例,无糖食品是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和淀粉
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的甜味食品,但无糖食品应含有食糖属性的食糖替
代品。也就是说,无糖食品应不含任何一种糖,即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
果糖等;还应含有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糖醇替代品。目
前,我国已经批准列入食用卫生标准的食糖替代品只有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
醇、乳糖醇。现在很多无糖食品强调无糖,实际上是强调没有蔗糖,这与真正意
义上的无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即使无糖食品中真的不含蔗糖,也并不等于不含糖,比如无糖糕点,它虽然
不含蔗糖,但是它本身是用粮食做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
其实也是糖。粮食是一种多糖类食品,在人体中可分解成蔗糖和葡萄糖。

食品生产商陶先生透露,一些所谓的“无糖食品”,虽然未使用蔗糖作为甜
味剂,但却“偷梁换柱”,把蔗糖的替代品糖精充作甜味剂。目前,除了蔗糖、
玉米糖浆及蜂蜜外,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主要是化学合成的。这些化学合成甜
味剂仅能满足一下口感,过量食用也会影响身体健康。陶先生说:“1吨糖精的效
果相当于500吨白砂糖。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糖精的消费量大概相当于400万~
500万吨蔗糖。但我们一般看不到食品上标明含糖精的,那这么多糖精都弄哪儿
了?这其中的‘奥妙’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些无糖食品虽然标注不含蔗糖,但含有麦芽糖,这也不能叫无糖食品。

“事实上,无糖食品的叫法本身就不科学。”一位营养专家这样解释,“一
般情况下,食品中的糖包括双糖(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单糖(如葡萄糖、果
糖等),以及能转化为双糖、单糖的淀粉和其他碳水化合物。无论‘无糖食品’还
是‘无蔗糖食品’,严格地讲都只能算是‘低糖食品’。”

无糖食品不能降糖

由于健康的原因,糖尿病患者等不宜吃糖或多吃糖的特殊人群,选择食品时
往往比别人更细心一些。

采访中,大部分消费者认为一些标称无糖或降糖的食品应该是不含糖、能维
持或是降低血糖的食品。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晓栋认为,我国《食品管理
法》明确规定:“食品中不能添加药品。”既然如此,未添加降糖药物的食品又
怎能降糖呢?由此可见,一些商家将其产品宣称为降糖食品并不可信。而且,我
国《广告法》第十九条规定:“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的内容必须符合卫生许
可的事项,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显然,这对商家宣称
其产品可以降糖的行为也要画上一个问号。

调查中,记者还了解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周身性内分泌代谢疾病。由于体
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形成持续性血糖升高,导致人体器官代谢异常。由
于糖尿病的病名里有个“糖”字,有人就直观地认为糖尿病跟糖有关系,这种认
识并不科学。其实糖尿病的发病诱因很多,肥胖是最常见的一种,但与吃糖没有
直接关系。就食品来说,只能以其在体内吸收后血糖升高速度来区分为快速升高
血糖食品及慢速升高血糖食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慢速升高血糖食品是比较
适合的,无糖食品虽然热量低,但食用后仍然会对血糖及总热量产生一定的影
响。所以,糖尿病患者食用无糖类或低糖类食品时,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控
制主食的摄取量。从事医疗服务的赵医生还这样告诉记者:医生一般不仅不会建
议病人食用“无糖食品”,而且还会提醒病人“无糖食品”没有降糖作用,千万
不要听信广告中宣传的神奇疗效,即使是质量合格的无糖食品,它也不能替代药
物的治疗。

谁制造了无糖陷阱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无糖食品的消费者仍以糖尿病患者等不宜吃糖
或多吃糖的特殊人群为主,人们选择无糖食品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为了健康,可
是,当服用过这些无糖食品的人们从医院拿到体检单后,看着单子上丝毫不见变
化的几个“+”,他们就会不由得对这些标有能降糖字样的无糖食品提出质疑。

那么,是谁制造了这些无情的陷阱,又是什么蒙蔽了消费者的眼睛呢?

据了解,我国现约有3000万名糖尿病人,面对这样一个不能摄入含糖食品的
庞大群体,无糖食品的发明和普及也可谓是立了一大功。还有一些需要保持体形
的专业人士,以及想减肥的人群,都开始关注无糖食品,这对食品业商家来说既
是个挑战又是个机遇。无糖食品比一般食品的成本高,售价也高出30%以上,这恐
怕才是对商家的最大吸引。为了牟取最大化的利润,一些企业玩起文字游戏,大
打擦边球,极力夸大“无糖”的字面含义;在其食品标签中,大多笼统地标注着
“甜味剂”、“麦芽糖”、“乳糖”等不规范的名称,而不注明实际化学名称。
而消费者相对来说,对其行业知识并不熟悉,短时间内也很难掌握,所以,仅从
产品的外观来看并不能实现其知情权。

此外,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无糖食品的生产经营及销售情况作过系统的调查统
计。至于无糖食品的行业标准,目前也没有任何强制性规范。也许,正是由于无
人过问、无人管理才使得我国的无糖食品市场出现如此混沌的状态。
Tag:
        

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