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转诊,何时“叫好”又“叫座”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7 17:46:59    

 今年3月20日,市南区的3家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与青岛市市立医疗集团
在我市率先建立双向转诊关系;4月5
日,四方区的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
市中心医疗集团签订协议书,启动双
向转诊制度。这种既有利于医疗资源
的合理使用,又可减轻患者经济负
担,于大医院、社区卫生机构、患者
三方都有益的机制一经问世,立即博
得了一片叫好声。但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转到医院的病人还是从医院下转回社区的
病人都屈指可数。是什么原因使得双向转诊在运作之初遭遇“低温”呢?

体验:部分患者“尝到甜头”

4月10日上午,记者在金门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看到,这家“深
居”辛家庄小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气颇旺,不断有患者前来就诊。负责人
巴军对记者说,启动双向转诊制度以来,这里向市立医院转诊过3位病人,其中两
位经市立医院专科医生检查没有发现严重疾病,随后转回社区治疗。

72岁的于大娘是其中的一位。记者在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了于大娘此
次转诊的整个记录。医生介绍,于大娘患有糖尿病、冠心病,是这家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的定点门诊大病病人。3月23日,于大娘因眼睛不适到社区来就诊。接诊医
生考虑到于大娘有可能是糖尿病引发的眼病,而社区里没有眼科专用的检查设
备,因此,为于大娘开具了转诊单,建议她到市立医院眼科诊治。3月26日,于大
娘持转诊单来到市立医院西院,负责接待转诊病人的导医台工作人员立即为她联
系了眼科医生。经详细检查,医生认为于大娘的眼睛只是患了结膜炎,无大碍,
用一点眼药水就可以了。在于大娘带去的转诊单下方,眼科医生写下了诊断及治
疗意见。

谈起这段看病经历,于大娘感慨地说:“以前去大医院看病要花一上午的时
间,现在一个小时就解决了,真是太方便了。感谢政府为群众办了一件好事。”

市南区八大湖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市立医院建
立双向转诊关系以来,这里上转过一位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的病人,还没有接诊
过从医院下转回来的病人。她说,虽然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要接诊100到
200位病人,但基本上都是小病和常见病,需要转诊的很少。“我们已经和医生们
多次强调过,遇到超过社区诊治能力的病人一定要转诊,决不能耽误患者治
疗。”

本月5日刚刚与四方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的市中心医疗集团
10日上午也接诊了第一位上转的病人。这是一位89岁的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的老
大娘。老人当天上午感觉不适到海伦路街道实验小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社
区医生认为老人病情较重,需住院治疗,遂将其转诊至市中心医疗集团。该集团
转诊办的工作人员与心内科主任朱为勇联系后,为老人安排了病床。整个过程运
作非常顺利。

声音:让绿色通道通畅起来

从3月20日市南区与市立医疗集团率先建立双向转诊关系至今,这一新制度在
我市“诞生”不过二十几天的时间,范围也还只局限在部分社区卫生机构。一位
医院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一切都还在摸索,转诊过程中的衔接还略显生涩,转诊
的患者也比较少。但随着范围的扩大,患者的增多,工作程序的日趋严谨,这个
绿色通道会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

采访中,在社区就医的多数患者对双向转诊表示赞许,认为有社区的全科医
生和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层层“把关”,群众看病会更方便,也更经济。在一些大
医院采访时,有患者表示,自己还是愿意始终在大医院看病,觉得这里技术水平
高,更让人放心,虽然人多需要排队,也还可以忍受。

一位医疗界人士对记者说,目前国内开展双向转诊的城市普遍面临着“叫好
不叫座”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城市里的多数病人没有经过社区,而是直接去
大医院就诊,因而也就不存在需要转诊的问题。在一些双向转诊机制非常成熟和
发达的西方国家,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大医院根本不设门诊,只设病
房,病人都是通过转诊。英国超过90%以上的居民由社区全科医生提供24小时预
防、诊断和初步治疗保健服务,除急诊外,一般专科治疗均需通过全科医生转
诊。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这种严格的分级医疗制度,政府正在引导居民“小病在
社区”,社区看不了的转诊到大医院,在大医院经过治疗进入康复期的,再转回
社区,即双向转诊。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但由于刚刚开始,医院、社区和患者
对其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具体的实践也需要在很多细节上有周密的安排。另
外,患者在大医院住院进入康复期后如需转入社区继续康复治疗,可能还面临着
医疗保险能否报销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各方积极努力,让这个绿色通道真
正通畅起来。

跟进:专家下社区助力

双向转诊制度能否顺利推进,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
否赢得患者信任,患者是否愿意首诊去社区、康复回社区。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
观点。

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在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过程
中,我市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的房屋建设、设施设备配套以及人员培训、管理水平提高等。到目
前,市内四区已有6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标准化要求。

社区卫生的服务能力提高了,患者人数开始呈现增长趋势。据卫生部门统
计,2006年市内四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接诊人次已经占到了辖区总门诊服务人
次的27.11%,明显高于前几年。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有待继续提高的数字,而其
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采访中,多位居民异口同声的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要不要
到社区看病,最看重的是里面有没有信得过的大夫。

最近,市卫生局作出新规定,要求大医院通过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
诊、会诊、培训技术骨干等方式支援社区卫生。而且,这种支援有着硬性的“指
标”,与对医院的监管和医务人员晋升职称挂钩。例如,我市规定,政府举办的
三级综合医院、中医院至少支持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
院、中医院至少支援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举办的二级以上医院要与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建立对口支持关系,每年向每个受援单位派出在职副主任医师以上职
称的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不少于20人次,其它资历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
10人次,每人每次在社区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周,等等。此举的目的就是要缓解优
质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等问题,尽快提高我市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

记者还注意到,市南区、四方区在分别与市立医疗集团、中心医疗集团签订
双向转诊协议时,也都约定大医院向社区卫生机构派出专家,进行坐诊、巡诊、
会诊、查房、培训人员、带教技术骨干等活动。记者日前从这两家医疗集团了解
到,他们正在组建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社区专家团,今后将定期(每个社区每周
至少一到两次)到社区服务。

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无疑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尽快提高和社会信任
感的增强。这既是双向转诊的一部分,也是推动力。

当然,除此之外,双向转诊要想既“叫好”又“叫座”,还有许多“细活”
要做,比如各个病种转诊的具体标准、医疗保险的顺利衔接等。我们期待着它的
不断完善,为老百姓就医带来更多的方便和实惠。 本报记者王丽艳
Tag:
        

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