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血糖我做主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7 10:09:30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上周末,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发起的首个通过联合国决议的糖尿病日系列活动在上海图书馆开幕。新评选出的部分糖尿病“诺和关怀健康之星”来到现场,为700位患者讲述自己的抗病经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表示,糖尿病目前不能根治,但通过完善自我管理,增强相关知识,实现血糖全面达标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本报记者|徐俊芳|文

  三个指标,一个也不能少

 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控制,有三个指标,分别是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三个检测指标许多人都不是很明白。在外企工作的小陈就对此非常纳闷,在上个月的一次体检中,原本以为只要测试空腹血糖即可的他,在得出空腹血糖为6.0毫摩尔/升的结果后,又被要求喝了一大杯糖水以测餐后血糖。听一位患有糖尿病的同事说,他的血糖检测更麻烦,除了定期的空腹和餐后血糖测试,每三个月还要测一下糖化血红蛋白,到底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实际上,这三个指标是综合放在一起评估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糖尿病诊断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则是糖尿病控制监测指标,它受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影响。

  空腹血糖的真正意义是基础血糖。基础血糖主要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基础血糖的控制多受肝脏调节,如果出现血糖过低,肝脏就会把储存的肝糖原释放到血液中去,确保血糖稳定。但肝脏储存的肝糖原是有限的,为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人还必须从饮食中摄入更多的糖原。摄入的食物很快被吸收,形成快速的血糖升高,我们称之为餐后血糖。由此可见,平时监测的餐后血糖值应包含基础血糖。

  单纯依靠“空腹血糖”指标诊断糖尿病,会遗漏一部分糖尿病患者,但一旦监测的“空腹血糖”值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往往确诊率比较高。而餐后血糖则相反,诊断糖尿病更为敏感,而假阳性率高,但采用餐后血糖指标可以使更多的糖耐量损害和糖尿病患者及时得到诊断。这两个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段血糖的水平,都是了解血糖是否控制好的一个指标。

  评价糖尿病控制的好与坏,常采用糖化血红蛋白,这是国际金标准。因为血糖达标是长期的过程,而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瞬间的。人的血糖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天天都去测血压,某一段时段的血压指标就是糖化血红蛋白。所以长期的血糖控制,一定要看糖化血红蛋白的情况。糖化血红蛋白实际上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结果,空腹血糖和餐血糖是好的,说明糖化血红蛋白就一定是好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三项检查都必须做,对于一般的白领来说,体检时大多建议先做空腹血糖检查,如果小于5.6毫摩尔/升则表示血糖正常,如果大于5.6毫摩尔/升,建议再去医院做个餐后血糖试验。

  三大误区,从细节处控制糖尿病

 误区一:瓜子、花生不含糖,又可抗饥饿,糖尿病人多吃一些无所谓,大量吃南瓜则能治糖尿病,用油方面只须控制动物油,植物油不用限制。

  分析:花生、瓜子、核桃等硬果属油脂类高热能食品,少量摄入对血糖影响不大,若不加以限制,油脂和热能大量摄入会使血糖和血脂升高、增加体重、加速血管病变。正确的食用方法是在减少用油量的情况下,通过食物交换方法,少量进食硬果类食品。

  南瓜里含有大量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可延缓餐后血糖升高。但南瓜中碳水化合物(糖)含量高达20%%,如果大量食用,同样可以使血糖偏高。

  至于植物油和动物油产生的热量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含饱和脂肪酸的量不同,过多摄入植物油同样会导致热量过多,对病情控制不利。建议选用含饱和脂肪酸少的植物油来代替含饱和脂肪酸多的动物油,如亚麻子、菜油等,并把每日烹调用油控制在25克左右。

  误区二:糖尿病人的主食摄入量越少越好,吃稀饭比吃干饭血糖低一些。

  分析:有些人认为饮食治疗就是少吃主食,这是非常不对的。米和面中的碳水化合物可被分解成葡萄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每日主食摄入多少应根据病情,结合病人的体重、年龄、活动量计算出来。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葡萄糖来源缺乏,一方面可导致低血糖,另一方面体内供能时动用脂肪,脂肪分解产生酮体,易发生酮症酸中毒。每天的主食量应不少于150克。

  至于稀饭为半流体状态,干饭为固体状态,由于物理性状的区别,使稀饭在胃停留的时间短,在小肠消化吸收的速度快。进食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饭和稀饭相比较,进食稀饭餐后血糖升幅更高。

  误区三:是药三分毒,糖尿病人能少服药就少服。

  分析: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认为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尤其是西药,说明书上标注的副作用很长很多,因此迟迟不肯服药,结果延误了疾病治疗,错过了临床最佳治疗期。其实任何药物,不管中药还是西药,都有毒副作用。就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能通过饮食调理和适当的体育运动就能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当然可以不服药,但是在饮食和运动治疗达不到控制血糖的要求时,就应采取药物治疗。大部分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在5-10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出现并发症,如视网膜、神经或肾脏的病变等。临床实践及药理实验观察证明,除非患者合并有肝脏与肾脏疾患,口服降糖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毒副作用也比较小,所以糖尿病患者对用药不必抱有恐惧心理。在选择口服降糖药物方面,可参照以下标准:

  病型1型糖尿病患者不能选择促胰岛素分泌剂,而2型糖尿病患者5类药均可以服用。

  血糖高低血糖高的患者需要使用降糖作用较强的降糖药物或者联合治疗,反之则使用作用比较平和的药物。

  胖瘦较胖的患者首选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者噻唑脘二酮类及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等降糖药,偏瘦者首选磺脲类或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年龄年长者宜服用作用效果强、时间较短,安全的药物,如诺和龙

  肝肾功能肝肾功能不好的在用强效或长效降糖药时要留心,推荐无肾功能不全禁忌症的降糖药。

  聪明吃水果,血糖巧控制

 由于水果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然后食用后容易升高血糖,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敢吃水果,还有些患者不了解各类水果中的含糖量,从而影响了血糖的控制。来自本市六院的营养科主任葛声告诉我们,只要合理安排和选择,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美味果品。□本报记者|周莲莲|文

  问题1:哪些情况下可以吃水果?

  水果中的糖类,包括果糖和葡萄糖及蔗糖,这些糖都属于简单糖,食用后血糖很快上升。其中果糖在代谢过程中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选用部分水果。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吃甜的水果,只有病情稳定、血糖基本控制的患者才可以吃。

  一般说来空腹血糖在7毫摩尔/升以下(140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在10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以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7.5%%以下,并且病情稳定、不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患者,可以在营养师的指导下选用含糖量低、味道酸甜的水果。对于一些血糖高、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只能选用含糖量在5%%以下的蔬菜水果,像草莓、西红柿、黄瓜等。

  问题2:患者可以选择哪些水果?

  糖尿病患者选择水果的原则,主要是根据水果中含糖量及淀粉的含量,以及各种不同水果的血糖指数而定。

  推荐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少于10克的水果,包括青瓜、西瓜、甜瓜、橙子、柠檬、桃子、李子、杏、枇杷、菠萝、草莓、甘蔗、樱桃等。此类水果每100克可提供20-40千卡的能量。

  慎重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为11-20克的水果,包括香蕉、石榴、柚子、橘子、苹果、梨、荔枝、芒果等。此类水果每100克可提供50-90千卡能量。

  不宜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高于20克的水果,包括红枣、红果,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干果,以及果脯应禁止食用。含糖量特别高的新鲜水果,如红富士苹果、香蕉苹果、柿子、莱阳梨、肥城桃、哈密瓜、玫瑰香葡萄、冬枣、黄桃等也不宜食用。此类水果每100克提供的能量超过100千卡。

  问题3:每天吃多少水果较合适?

  水果是糖尿病食谱的一部分,每100克新鲜水果可以产生30-100千卡的能量。严格地讲,每天每个患者应该吃多少水果,都应该由营养师进行计算。但是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每天可以吃150克左右含糖量低的新鲜水果。如果每天吃新鲜水果的量达到200-250克,就要从全天的主食中减掉25克(半两),以免全天总能量超标。

  问题4:什么时间吃水果较好?

  吃水果的时间最好选在两餐之间、饥饿时或者体力活动之后,以作为能量和营养素补充。通常可选在上午9点半左右,下午3点半左右,或晚饭后1小时,或睡前1小时。不提倡餐前或饭后立即吃水果,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并且避免餐后血糖过高,从而加重胰腺的负担。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对食用水果后的血糖反应也不尽相同。家中有血糖仪的患者,如果在吃水果前以及吃水果后2小时,测一下血糖和尿糖,对于了解自己能不能吃此种水果、吃得是不是过量是很有帮助的。

  专家简历

  葛声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临床营养学博士。现任上海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营养与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擅长于各种疾病的饮食调理和营养治疗,尤其是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胰腺炎、肝脏疾病、孕期营养、老年营养、学生营养、减肥等饮食治疗和饮食指导。

  健康快递

  85%%子宫颈癌由HPV16/18所致

 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大癌症,在全世界范围内,每隔两分钟就有一位女性因为宫颈癌而去世。近日,从24届国际人乳头状瘤病毒会议以及临床治疗讲座上研究发现,中国妇女中85%%子宫颈癌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18所致。该研究没有发现子宫颈癌中HPV基因型类别的地区差异。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癌症基金会国际合作部主任乔友林教授介绍说:“从妇女感染HPV到发展为子宫颈癌前病变乃自子宫颈浸润癌大约需要10年或数十年的时间,所以,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当前减少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根据国际乳头状瘤病毒大会上发表的最新数据,葛兰素史克研制的宫颈癌疫苗诱导的抗体可以抵抗两种最常见类型的致癌病毒,即HPV16型和HPV18型,且可以在宫颈检测到抗体,这恰恰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部位。在15-55岁的女性接种三次疫苗后,血中产生的抗体水平与宫颈部位的抗体水平高度相关,在首次接种两年后仍能观察到这个结果。□唆啦

  分子型“包裹”吸收成补钙新方式

 人体内99%%的钙存在于骨组织当中,赋予人们健康的骨骼和硬朗的身板。受膳食结构、钙的存在形式及吸收机理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人普遍缺钙而且缺钙程度严重。国家卫生部最近的一项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现在有40%的儿童和60%的中老年缺钙。缺钙引起的腰酸、背痛、腿抽筋等疾病正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补钙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高度重视。

  目前,人们较熟悉的补钙方式大部分是摄入无机钙、无机酸钙和有机酸钙三大类,其中最常见的是碳酸钙。这些钙在体内以离子形式吸收,易与膳食中植酸、草酸、脂肪酸等物质及碱性肠液结合,如此以来,真正能够被有效吸收并利用的只有很少一部分。长期以来,医药和营养学界专家一直将钙吸收问题作为科研攻关的主要课题,最近记者获悉,一种名为利君钙的纳米氨基酸螯合钙出现,它利用高压流体纳米膜创造的超高压和高频声波等特定条件,具有稳定的螯合型分子结构和纳米级细小颗粒,变传统钙离子型“裸露”吸收为分子型“包裹”吸收,有效避免了钙离子在胃肠环境中因种种原因造成的不必要流失和浪费。□亦云

Tag: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