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间医务室为她一人开
开发区小学生小英今年14岁,8岁那年患上
糖尿病,她就开始给自己扎针;妈妈最多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为给妈妈省钱,她私自减小药量险些丢性命;学校和同学给了她很多帮助
今年14岁的小英(化名)从8岁那年患上糖尿病,那时起,她开始给自己打针;已经52岁的妈妈刘兰(化名)从小英患病那天起,打工挣钱给女儿治病,最多的时候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看妈妈这么辛苦,小英私自决定给自己减药,结果抢救两次才保住性命。
8岁开始,她给自己扎针
小英是开发区一所小学的学生,一脸甜甜的笑,好像一朵向日葵,乌黑的头发梳着整齐的马尾辫,几撮散乱的头发也被别得整整齐齐。小英的家原本也算富足,但在她三四岁时,父母刚把一个小型塑料厂筹办好,父亲便遇车祸去世了。母亲刘兰自己挣扎着支撑起厂子,供养正在读书的小英哥哥和小英。
2001年,8岁的小英出现了尿频、能吃能喝的症状,经确认她得的竟然是糖尿病!医生也不太愿意相信这么小的孩子就得了这样的病。从此,刘兰背着孩子先后到北京等地,开始了四处求医的日子。那段时间,只要听说哪里有能治糖尿病药品、偏方,刘兰都买来试试,甚至连价钱都不问。
折腾了一番,小英的病没见好转,可家底全都折腾光了。小英恢复了这种病最基础的治疗——扎胰岛素。因为妈妈经常要忙工作,小英只能自己学着扎针。
小英记得,头几次护士阿姨给自己扎针的时候,自己又疼又怕,哭鼻子了。可后来,她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护士怎样用棉棒消毒、怎样往针管里装药、然后怎样扎到自己的身体里。当时小英只有8岁。有一天,在妈妈的监督下,小英给自己扎了第一针,她没有哭。从那以后,妈妈忙不过来的时候,小英开始自己给自己扎针,小英觉得奇怪的是,自己扎针哭的次数反倒少了,“有时针头用得时间长了,磨损了,扎进身体里特别疼,那时候才哭。”小英说。
得病6年时间,随着病情的加重,扎针计量从每周扎一次到每天两次、三次直到现在每天四次,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一共有6000多针,其中一半都是小英自己扎的。
母亲最多一天工作20个小时
其实,每个知道实情的人都感慨刘兰这个母亲的伟大,因为她有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为给女儿治病和供儿子读书,刘兰开始打零工。扩扇贝、扒海蛎子、扛纸箱子……只要能挣钱,她什么活都干。经常是早上五六点出门,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刘兰的眼睛那时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和散光,根本看不清东西,所以别人一小时干的活,刘兰用两个小时也干不完。最多的时候刘兰每天工作接近20个小时。即使这样,也没办法应付小英的治疗费用。刘兰偷偷告诉记者,其实家里借了不少外债,但小英不知道。
哥哥在学校住宿,妈妈出门打工,很多时候只有小英一个人在家。刘兰说,每次出门看小英自己在家,觉得对不住孩子。因为长期劳累和着急上火,刘兰已经疾病缠身。
去年,看到母亲每天打工挣钱那么辛苦,懂事的小英开始想办法帮妈妈省钱,可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给自己减小药量。以前每针要扎十几个单位的药量,小英偷偷减到了七八个单位。“这样扎几次就能省下一针了。”小英知道,这一针药是一块六毛六,省下点钱妈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可这样做的代价是差点丢了性命:两次住院抢救,医院甚至都放弃抢救了,还是执著的母亲一再坚持,小英才又被抢救了过来。
为一个人开设的医务室
这些年,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对小英进行帮助,几年前还没有规定减免学杂费时,学校就免了小英的这些费用,让小英免费出去旅游,送给小英各种学习用品。每年,学校还通过“爱心基金”把全校老师、同学的捐款都交给小英,但这些资助的名头都不是捐助,而是作为小英的奖学金,为的是不让小英的心灵受到伤害。因为小英每天在校期间要扎两针胰岛素,为了方便她扎针,学校专门为小英开了一间医务室,需要扎针的时候,小英就到医务室来自己扎,这间医务室只为小英一个人开设的。
现在,小英的哥哥已经大学毕业,刚找到了工作,刘兰也找到一份不太累的洗碗的活。记者采访的当天,正碰见一位快70岁的老人带着自己的祖传秘方从市内坐车来送给小英,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临走,小英捧着药跟大家告别,脸上笑得像一朵向日葵。
图片说明:
面对疾病,妈妈和小英选择了坚强和乐观。
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