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求医新尝试:选医生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7 14:52:31    

  去年4月,上海市七医院在上海
市首创“病人选医生”新举措。一石
激起千层浪,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引
入,让医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同年7月,市卫生局发出通知:在全
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专家门诊和特诊
部,统一实施医师挂牌服务。自此,
“病人选医生”制度在全市近500
家医院全面推开。随着改革的深入,
一些问题开始出现:职称高、学历高、临床经验丰富的资深医生,被选率居高不下;相反,一些青年医生却“门可
罗雀”。“两极分化”难题如何解?黄浦区中心医院日前在“病人选医生”基础
上再作尝试,沪上病人看病遂又有了新鲜事:病人可选医生组。
  “全套班底”一目了然
  17日,记者一走进黄浦区中心医院门诊大厅,一块新招牌迎面醒目:“享
有疾病全过程治疗,从选择医生组开始”。自6月1日起,黄浦区中心医院在乳
腺专科门诊中推出“病人可自选医生工作组”试点。
  黄中心的“医生工作组”由3至4名医生组成,1名资深医生任组长、1名
主治医师和1至2名住院医师为组员,以“医生工作组”形式对外挂牌,接受病
人选择。招牌上医生职称、门诊时间、手术时间等要素齐全,引人注目的还有各
组承诺的服务宗旨:“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解除病人的疾患是我们一
生的追求”、“优质医疗服务是我们的职责”,争取病人的“迫切”之心一目了
然。
  记者“观察”了“病人选医生组”的流程。一位中年妇女在挂号处比较片刻
后进入诊区,接着,出现了“有趣”的“三对一”局面:三位“白大褂”接诊一
位病人,资深医生对病人“问长问短”,青年医生边听边记,中年医生不时与资
深医生“交头接耳”。全程约20分钟,由于写病历、开药方等“琐事”基本由
青年医生代劳,资深医生与病人的交流“质量颇高”。病人走时,脸上神情心满
意足。
  黄中心院长沈晓初透露,病人选择医生组,也意味着选定了与之相对应的一
组辅助科室医务人员,病人进行检查、化验、配药,乃至住院、手术等一系列过
程,其“配套”人员均由组长事先选定,等于为病人事先进行了一番“筛选”。
  医生病人实话实说
  包家林(乳腺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53岁):多了份责任感。以前,我
比较“超脱”,现在大家“捆”在一起了,青年医生一有差池,砸的是整个组的
牌子,责任感油然而生。有时,碰到普通病例和小手术,我会把机会“让”出
来,让年轻人在实践中成长得快点。
  裔海鹰(主治医师,35岁):压力大了。医生组由组长挑选组员,你业务
不好,谁来选你?再说,现在组长会有意“放手”,由主治医师来完成日常的大
部分工作,像门诊小手术常常是我当主刀,组长在旁边当一助,住院医师当二
助,两双眼睛盯着,你说压力大不大?
  陆萍(住院医师,28岁):机会多了。组成医生组后,病人选组长的同
时,也等于选了我,坐“冷板凳”的情形不再出现了。以前有不懂之处也不大敢
问,一怕别人不睬你,二怕面子上过不去,现在请教组长成了名正言顺的事。
  张慧珍(病人):选好医生容易了。我是冲着包医生来的,可听说他忙得
很。这次来,医院推出了“选医生组”,我选包医生那个组,包医生忙的时候,
他那个组的青年医生总会来瞧瞧我,接触多了,发现他们蛮尽心的,水平也挺不
错,再说,“要紧关头”,包医生总会盯着,我很放心。
  评点“病人选医生组”
  赞——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选医生组”能使新老医生“忙闲不均”的现象得到
较大程度缓解:促使专家“看菜吃饭”,一般的小病、常见病,其会尽力指导青
年医生接诊,而专家这块“好钢”则被用在诊治疑难杂症的“刀刃”上,“忙的
忙死、闲的闲死”现象大为减少。记录病史、开药方等“杂事”由青年医生“包
办”后,专家的有效看病时间能大大增加,质量得到保证,受益的还是病人。
  业内人士看好“选医生组”的原因是:为青年医生的成长创造了发展空间。
首先,“选医生组”使医生个体间的竞争转为群体间的竞争,改变了青年医生
“无人问津”的局面。医学是门实践课程,医学人才成长的显著特点是晚熟性,
青年医生的水平是在逐渐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积累中提高的。有了接触病人
的机会,青年人才有发展的机会。其次,由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专家对青年
医生的“技术封锁”现象减少了,专家自觉担当起了“培养人”的角色,青年医
生投入医学的热情和信心因此大增。
  忧——竞争会否趋向“平庸”
  亦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选医生组”会不会将“选医生”带来的竞争性削
弱,造成另一层面上的平庸?
  “病人选医生”将医生推到了竞争第一线: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知名度
高,谁就会获得病人选择。而这种选择又与报酬相关,充分体现了“按劳分
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与之相关,“面子”、人格尊严等
等,都会成为医生“力争上游”的动力。而“选医生组”使竞争的“残酷性”相
对弱化,特别是青年医生,“机会”多了,但“压力”相对小了,在服务态度、
业务发展动力等方面,会不会形成另一种“稳定的平庸”?同时,在“医生组”
中,“优劳优得”、“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该如何体现?会不会形成另一种
“技术封锁”呢?
  疑——病人选择能否保证
  也有病人怀疑,“选医生组”后,“我对某个医生的选择权还能否得到充分
保证”?“病人选医生”选的是单个医生,病人对医生的选择是明确的。“选医
生组”后,病人选择的其实是专家所在那个组的群体医生,问题出现了:如果病
人只认专家怎么办?如果病人特别强调其选择权,强调选择的是“这一个”而非
“这一组”怎么办?在门诊手术中,若病人选定的是德高望重的专家,专家可否
让下级医生主刀?如果不可以,那么专家的时间又如何安排?是不是会出现新的
“忙闲不均”局面?
Tag:
        

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