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远离糖尿病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7 15:23:1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目前我国大约有2000-3000万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致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少、肥胖、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等,都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武警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亚力在临床上发现,近年来,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患者年龄逐渐降低,中青年官兵中得病的人也不在少数。刘主任特意提醒大家,防治糖尿病,首先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误区:糖尿病是老年病,青年官兵不会得

  某部组织科高干事,从早到晚坐在办公室里写材料。年终总结忙了一个月,每天不到饭点就饿得饥肠辘辘,总是感到口渴想喝水,晚上睡五六个小时跑3趟厕所。他发现自己明显消瘦,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糖尿病。他难以相信地问医生:“我还不到四十岁,怎么会得老年病?”

  专家纠错:糖尿病并不只是老年人才得的病,年龄虽然是糖尿病多发的一个因素,但年轻人甚至少年儿童得糖尿病的也有不少。近年来,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发病年龄不断降低,45岁以下的人群致病危险增大,尤其是肥胖和家族有糖尿病病史的人更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专家认为,女性腰围超过二尺四、男性超过二尺七,得糖尿病的几率会明显增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年龄超过30岁就应该定期检查血糖,值得注意的是,30岁至45岁的人群应该着重查餐后两小时血糖,而不要被空腹血糖值所蒙蔽。高干事年龄不大,但体重不轻,又有糖尿病家族史,平时还不注意身体,得了糖尿病不足为奇。

  误区:不吃主食就不会得糖尿病

  某部王助理刚刚步入不惑之年,体重开始上升。入秋后总感觉皮肤发痒,手臂上隔几天就冒出些小痘痘,一挠就破,总也不见好。她去医院看皮肤科,医生指着她的血液检查结果说她血糖偏高,皮肤瘙痒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她疑惑地说自己从来不吃糖果,米饭等主食吃得也不多。医生仔细询问了她的饮食习惯,发现她虽然主食吃得少,但喜欢吃水煮肉片、炸里脊等高脂、高蛋白的精细饮食,含糖量高的香蕉等水果一次能吃好几个。

  专家纠错:在临床上,年轻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归根到底是“吃”出来的。饭少吃了,菜吃多了,菜肴中的油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很高,很有可能超过米饭中淀粉的热量。一克油中,大约有9个热卡的热量;一克蛋白质中,大约有4个热卡的热量;相比之下,一克米饭中,也就只有4个热卡的热量。因此,只吃菜、不吃饭,会导致饮食中油多、蛋白质多,热量猛增。水果虽然相对健康,但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含糖量高的水果也会导致血糖升高。每天营养过剩,胰腺过度工作,久而久之,血糖不能正常控制,糖尿病的危险也就来了。

  建议:管住嘴,迈开腿,定期测血糖

  刘亚力主任介绍,联合国连续两年将糖尿病日的主题确定为“糖尿病与青少年”,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导致青少年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对官兵尤其是干部来说,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远离糖尿病。

  管住嘴,控制食物总量,合理进食。

  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配伍。最好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身高标准体重,计算出自己每天所需热量,以便根据活动情况适当调整摄入的总热量。通常按每公斤体重32-36千卡计算,肥胖者可酌量减少。然后分别安排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数量。每天所需蛋白质的总量,应按每公斤体重1-1.5克计算,从总热量中减去蛋白质所产生的量,剩余的热量由糖和脂肪补充。糖与脂肪的比例为2.5:1;糖应占总热量的50-65%,脂肪产生的热量不应超过总热量的40%,并应尽量选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主食在早、午、晚餐中的分配为1/5、2/5、2/5。不暴饮暴食,吃饭要细嚼慢咽。水果不能代替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

  迈开腿,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

  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要使运动成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生的习惯。运动不但可消耗多余的热量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和愉快感。当然运动要讲究科学和艺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结合兴趣进行,以易于获得效果和便于坚持。要戒烟和少饮酒,并杜绝一切不良生活习惯。

  定期检测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

  将血糖测定列为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是健康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血糖,以尽早诊断,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将血糖长期平稳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空腹血糖宜在每升6.11毫摩尔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宜在每升9.44毫摩尔以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应在7.0%以下。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
Tag:
        

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