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热晕人” 防暑有法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7 15:31:03    

 

  中暑俗称暑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的疾病。中暑常发生在气温超过32℃和湿度大于60%、无风的夏季。特别是对高温环境未能适应的人群更易发生中暑。在高温环境中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发热、脱水、过度肥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严重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栓或脑出血后遗症),以及长时间应用某些产热药物(如苯丙胺、麦角酰二乙胺)、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等)、利尿药和普萘洛尔等均可促发中暑。

  中暑有哪些表现

  先兆中暑病人有头痛、眩晕、口干、舌燥、出汗、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轻度中暑除先兆中暑表现外,还有肌肉痉挛疼痛或直立性晕厥,体温轻度升高、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脉搏增快、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脱水表现。

  重度中暑又称热射病或日射病,表现为高热、昏迷、惊厥和多器官衰竭。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发生重度中暑后,皮肤常干燥无汗。重度中暑是一种致命性急症,病死率极高,常死于呼吸、循环系统衰竭,或急性肾衰竭。

  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容易发生中暑

  青壮年盛夏从事高温或野外作业者,如奋战在熔炉旁的炼钢工人、在烈日下暴晒的建筑工人、夏季进行马拉松锻炼的运动爱好者或军训的新兵或学生、去热带旅游者、烈日下值勤的交通警察等。

  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和严重糖尿病等久病卧床患者,由于重要器官功能减退、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在通风不良的住所中易发生中暑。2003年8月热浪席卷欧洲,连续10天高温后,在法国约有1万人死于中暑,其中82%为8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部分在家中死亡。2005年6月,印度酷暑降临,热浪滚滚,一周内因中暑死亡1200例,仅6月19日一天就有370人死于中暑,多数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

  孕、产妇中、晚期妊娠妇女由于体内代谢增加,热适应能力降低,在炎热夏季,如不注意采取防暑降温措施,也易发生中暑。某些产妇受“月子里不能受风和着凉”的旧习俗的影响,在炎热暑天仍深居紧闭门窗的室内,身穿厚衣,扎袖口和裤腿,唯恐“受风、着凉”,因此常有产褥期中暑事件发生。

  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皮肤散热功能差,不注意喂养,水分摄入少和中暑防护措施差,婴、幼儿,特别是整天用衣物包裹的新生儿也可成为中暑高发人群。

  慢性病患者能引起汗腺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如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囊性纤维化、硬皮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的瘢痕形成病人,由于散热障碍,在高温天气更易发生中暑。脑血管功能不全、尿崩症或严重糖尿病、长期应用利尿药等患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和生活不能自理,或由于多尿引起脱水,也是中暑的高发人群。

  长期服用抗胆碱药(如阿托品、安坦、颠茄等)和利尿药或β受体阻断药者由于药物抑制汗腺分泌和影响血液循环功能,可促发或加重中暑。

Tag:
        

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