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tvs.com.cn消息(今日访谈):[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日访谈》。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下不去,各类专业
技术人员短缺,是新疆艰苦边远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
定期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南北疆艰苦边远地区
服务。现在,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正活跃在卫生、农林牧、水利等科技服务一线。
岳普湖县的阿娜尔古丽•阿巴斯是一名结核病
患者,由于县
医院来了自治区胸科医院的
专家,原本要到地区医院看病的她在县医院就做了手术,接受到了良好的
治疗。
岳普湖县农民 阿娜尔古丽•阿巴斯:“自治区来的
医生水平很高,手术做得很顺利,我现在情况很好,我很高兴,本来我的病要到地区去治疗的,现在在县里就能够治好,给我省了一笔不小的费用,很感谢他们。”
受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岳普湖县人民医院设备老化、技术十分落后。作为对口帮扶单位,3年来,自治区胸科医院共下派30多名
医疗专家,支援帮扶岳普湖县人民医院。
自治区胸科医院主治医师 刘志刚:“南疆也是结核病的高发地区,通过几年传帮带教,更加规范了治疗,防止耐药性结核的出现。当地一些肺外结核的其它
疾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我们也都相应地开展了,能使他们当地的医生学到、领会到。”
岳普湖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阿不都米吉提•阿不都热西提:“以前我们泌尿外科开展手术比较少,一些手术我们害怕不敢做,刘大夫来了给我们帮了很多忙,有些肾结石、肾结核手术,他们来了以后我们开展得比较多。”
现在在岳普湖县人民医院,不仅外科手术多了,专家们还针对当地的一些常见病、多
发病展开了针对性较强的
预防工作。
自治区胸科医院医生主治医师 王鑫:“来到这里以后发现这里
糖尿病患者比较多,而且对糖尿病方面
知识欠缺,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指导帮助县医院的大夫们完善糖尿病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给患者做相关的
生活指导,介绍糖尿病患者的
饮食及生活的相关知识。从而对疾病控制起到一定作用。”
医疗专家服务
基层,缓解了当地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为农民就近提供优质、价廉、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岳普湖县人民医院所发生的变化,是我区开展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赴艰苦边远地区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已累计为艰苦边远地区选派各类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600多名,在优化自治区人才资源配置,促进艰苦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记者在岳普湖县采访时,遇到了自治区畜牧科学院选派的技术专家热西丹•卡德尔,她正在给农民们传授毛驴的科学繁殖、养殖技术。
岳普湖县素有“
中国毛驴之乡”的美誉,农村家家户户都养驴,为了把毛驴产业培育成一项独具特色的富民产业,来自自治区畜牧科学院的专家们开展了《良种驴扩繁技术的
研究与应用》项目。
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副研究员 热西丹•卡德尔:“老百姓过去养殖的土种驴体格又小,生产性能比较低,现在改良过来体格和生产性能方面明显提高,很多企业也纷纷在岳普湖县建立驴肉加工厂、驴奶加工厂,这么一投入,有了销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热西丹研究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公斤驴奶10到15块钱,一头驴一天产一到两公斤奶,一头驴一天可以收入20块钱左右。几年来,来自畜科院的专家和县畜牧局共同开展了《新疆“疆岳驴”产业化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课题,以岳普湖县大畜场和色也克乡两个示范基地为辐射中心,进行组织培训,推广养殖新技术,先后举办专题讲座20多次,培训当地技术人员460人和农牧民25600人次。吸引了大批农牧民加入到产业链中来。
岳普湖县色也克乡农民 哈斯木•吐尔地:“以前光是套车,当交通工具用。驴奶现在值钱,去年是10块公斤,现在15块以上。有些淘汰的驴还可以卖肉,养驴效益比较好,我们家今年养了35头左右。今年收益入在5万元左右。养驴对我们来说致富效益非常好。”
岳普湖县畜牧局副局长 艾力•阿不都力木:“我们县上招商引资,引进了4家驴产品加工企业,去年养驴6万头,今年年底达到7万头。一方面生产驴奶驴肉,一方面给周围的县提供种公驴。”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在服务艰苦边远地区时,围绕产学研结合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具体项目为牵引,采取相对固定包县、包点服务的方式,与受援地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莎车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计划用人工种植巴旦木来带动农民增收,然而由于技术以及管理上的原因,数万亩巴旦木树光长枝叶不结果。随着新疆农科院专家的到来,这一产业又重现生机。
新疆农科院植保所副教授 汪飞:“农民以前的种植方式都是比较原始的,把树种下去以后让它自生自灭。现在大规模、集约化、建园式种植以后,对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技术农民基本都没有掌握,像拉枝呀等一些技术都没有做,或者不到位。我们下来以后一方面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掌握的技术传授给农民。”
新疆农科院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新品种,控制种植栽培密度,引导农民对巴旦木树进行整形修剪,增施肥料,采取科学灌溉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使巴旦木产量有了大幅提高。
莎车县塔尕尔其乡农民 海尼沙•阿木提:“专家们教我们给巴旦木修剪、追肥,在巴旦木花期时还组织蜂农来放养蜜蜂。现在巴旦木平均单株产量达到5公斤,亩产量将近100公斤,每亩收益在3000元左右。再加上套种小麦、棉花或黄豆,农作物的收入可达4000多元。”
农民们看到种植巴旦木赚钱,又有专家指导,改变了在承包地里单纯种植棉花的做法,让巴旦木进了条田。“十一五”末,莎车县巴旦木种植面积将增加到60万亩,巴旦木将成为莎车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莎车县塔尕尔其乡农民 沙依木•赛佩尔:“去年,全家5口人仅巴旦木一项可实现人均收入860元;加上近几年新种植的巴旦木树开始挂果,今后每年靠巴旦木增收还会大大提高。”
莎车县塔尕尔其乡副乡长 阿布地力木•买买提:“从自治区农科院来的几位同志来到我们塔尕尔其乡后,对我们农民增收这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希望有关方面能多派这些专家来帮助我们致富。”
通过开展选派工作,一批批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奔赴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服务,不但填充了受援地区和单位的人才缺口,还解决了人民群众急需的问题,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赞誉。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显著成效。
自治区人事厅副厅长 文学:“通过选派工作,一方面帮艰苦边远地区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艰苦边远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一个阶段,以解决人民群众急需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采取更有力措施,把这项工作推向更新的阶段。”
[主持人]:“艰苦边远地区,尤其是南疆三地州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在艰苦边远地区服务,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了当地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为艰苦边远地区补充了重要的人才力量。同时也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搭建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科研舞台,实现了互利双赢。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起到重要作用。感谢收看,如果你有好的新闻线索请拨打我们的新闻热线0991-2551199,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