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7 15:37:34
一向体格健壮的我,从此与“老青年”告别,成为全国近2000万糖尿病患者队伍中的一员。记得刚戴上糖尿病这顶吓人的帽子时,化验单上那组沉重的血糖超标数字,使我惴惴不安;想到从此将与药相伴,了此一生,我有些悲观绝望;想到此病并发症之多,危害之深,死亡率之高,我忧心如焚;看着铺天盖地、蛊惑人心的广告,我将信将疑。然而所有一切都如乌云掠过心头,很快消逝。理智和经验告诉我,对突如其来的“祸”与“福”,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病了,不用怕,“既来之,则安之”。疾病使我增长了见识,学会与病魔作斗争的本领。“久病成医”的俗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于是,坏事变成了好事。验证这个道理的事例很多,这里仅举其三。
一是有关服药的事。记得刚被确诊为糖尿病时,我不像有些人那样“病急乱投医”,而是当即到正规的大医院内分泌专科看门诊。遵医嘱口服二甲双胍,且效果不错。一段时间下来,血糖基本得到控制。但是,在去年国际糖尿病日前夕的一次讲座中,专家的一句话又使我坠入五里雾中:“65岁以上老人(我66岁)不能服用二甲双胍”。我心生疑窦,同一种病,不同的专家为何治疗方法截然相反?所以讲座一结束,我便去向专家咨询,他从包中随手抽出一本治疗糖尿病的专着,翻开一页指给我看,书中的确是这样写的。我曾听过这本书作者的健康教育报告,且为她的学识、临床经验和口才所倾倒。面对专家白纸黑字的结论,我真的无所适从。说来真巧,不久前,我又在《糖尿病防治》一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看到与以上不同的结论:“二甲双胍很少引起乳酸中毒,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比较安全地使用。”面对专家各执一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非难辨。我决定独立思考,反复权衡利弊,特别是尊重事实——自己的服药效果。最终还是决定坚持服用二甲双胍。事实证明,无不良后果。
另一件事在饮食上。我遵照医嘱和《中老年保健》杂志上的有关专家意见,控制饮食,早餐喝一袋牛奶,吃一个鸡蛋,一两主食,几个月来逐渐习惯了。但是前不久在另一本杂志刊登的《多喝牛奶有害,颠覆神奶》一文中,台湾某博士却提出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观点:“多喝牛奶有害”。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这位博士先生在他的《无毒一身轻》一书中列出:“牛奶是牛喝的,而不是人喝的”;“喝牛奶后果严重”和“喝牛奶有益补钙,谬传千古”等三个“理论”,说明“多喝牛奶有害”。他还指出牛奶是导致过敏或溃疡的“罪魁祸首”,是糜烂性大肠炎、急性扁桃腺炎、慢性中耳炎的“三大元凶”。经过思考和分析,我认为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为凭,也不足为训。否则,为什么我们国家、世界卫生组织还不严令禁止喝牛奶呢?
第三件事更加离奇。据兰州某报载文称:生吃一只西红柿,其所受毒害相当于抽一包香烟。照此说法,我每天都吃西红柿,岂不等于每天都在抽烟。对这类奇谈怪论,我只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对待,依然大吃西红柿。
拥有健康,分享快乐,是当今国人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但是,健康在哪里?有人说掌握在医生手里,依我看,掌握在自己手里。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