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
ADA年会上,
糖尿病领域最新
研究精彩纷呈。
甘精胰岛素作为一种有效的基础胰岛素,是
糖尿病治疗不可或缺的
药物。以下撷取几篇有关甘精胰岛素的最近
研究结果呈现给读者,希望您能从中获取
知识并得到启发。
TULIP
研究表明:HbA1c7%~8%的2型糖尿病
患者应早期起始甘精胰岛素治疗
尽管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欧洲糖尿病
研究学会(EASD)共识推荐,当2型糖尿病患者HbA1c>7%时,如
生活方式干预加1种口服药不能使
血糖达标,则要早期开始基础胰岛素治疗。但临床实践中,仍有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未能及时给予基础胰岛素。
TULIP
研究设计及结果
TULIP(TestingtheUsefulnessofinsulingLarginewhenInitiatedPrematurelyinT2DM)
研究是一项为期9个月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开放临床试验,首次评估了HbA1c接近目标值(7%~8%)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起始胰岛素治疗的益处。
该
研究共纳入215例年龄为40~75岁、体质指数(BMI)24~35kg/m2、HbA1c7%~8%,且接受最大剂量
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治疗≥2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随机接受甘精胰岛素或强化生活干预治疗。甘精胰岛素每晚注射1次,逐渐增加剂量至空腹毛细血管血糖水平达到70~100mg/dl。在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通过
饮食控制和体力活动使BMI<27kg/m2的患者
体重稳定,使BMI≥27kg/m2者体重减轻3kg。
研究主要终点是达到HbA1c<7%的患者比例。次要终点为HbA1c和空腹血糖的变化,以及
低血糖发生率。
共211例患者接受了随机分组和治疗,基线时HbA1c为(7.6±0.4)%。结果显示,66%的甘精胰岛素治疗组患者达到HbA1c<7%,生活方式干预组只有38%(P<0.0001)。甘精胰岛素治疗组HbA1c<6.5%的患者比例也高于生活方式干预组(34%对11%,P<0.0001)。
与基线时相比,甘精胰岛素组患者体重增加有限,平均体重仅增加(0.9±2.9)kg,生活方式干预组体重稍减轻(2.5±3.2)kg(P<0.0001)。
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低,正如预期的那样,生活方式干预组低血糖发生率也较低。甘精胰岛素组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极低,且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无显著差异(表1)。
TULIP
研究为何选择甘精胰岛素
该
研究之所以选择甘精胰岛素是基于以下原因:①ADA/EASD共识推荐,2型糖尿病起始胰岛素治疗时应优先选用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是一种只需每日1次皮下注射且没有峰值的基础胰岛素,其吸收时间较长,有效浓度可以稳定维持24小时;②由于甘精胰岛素具有上述特点,患者可根据空腹血糖要达到的目标值来方便安全地增加甘精胰岛素的剂量;③在临床试验中,甘精胰岛素可以长期控制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其有效剂量滴定可持续降低HbA1c至目标值。
TULIP
研究意义
从该
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①对于HbA1c为7%~8%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现有治疗基础上加用甘精胰岛素可比生活方式干预更好地改善血糖控制;②与其他治疗策略相比,甘精胰岛素在改善血糖控制,使更多患者HbA1c达标方面显示出明显益处,且低血糖发生率低,不会导致体重增加;③TULIP
研究为血糖未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理论依据,并为这些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选择。
表1患者HbA1c、空腹血糖、体重、胰岛素使用剂量以及低血糖情况
甘精胰岛素生活方式干预
(n=103)(n=108)P值
<7f38<0.0001
研究结束时HbA1c达标患者(%)
<6.5411<0.0001
基线时7.6±0.37.5±0.4
HbA1c(%)终点6.8±0.77.3±0.9<0.0001*
变化值-0.8±0.7-0.2±0.9
基线时170±34167±27
空腹血糖(mg/dl)终点122±33161±41<0.0001*
变化值-50±47-5±39
基线时85.0±12.584.0±13.7
体重(kg)终点86.0±13.481.5±13.5<0.0001*
变化值 0.91±2.9-2.5±3.2
起始胰岛素剂量0.12±0.05n/a
甘精胰岛素日剂量(U/kg)n/a
研究终点0.27±0.15n/a
症状性4.2±6.62.0±7.8<0.0001
低血糖(年发生率)夜间0.7±2.10.3±2.10.0011
严重0.04±0.350.00±0.000.147
*基线至
研究终点变化的组间差异;n/a:未应用
来自澳大利亚的观察性调研结果:胰岛素笔装置SoloSTAR®深受糖尿病患者喜爱
SoloSTAR®是一种预填充胰岛素笔装置,用于注射甘精胰岛素或赖谷胰岛素。本届ADA
年会上,澳大利亚JohnCarter报告了一项为期3个月的临床调研结果,在中、重度视觉或操作功能障碍、青少年(年龄<18岁)或老年(≥70岁)糖尿病患者中评估了使用者对SoloSTAR的接受性及其安全性。
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参与该调研,参与者均免费获得一只装有甘精胰岛素的SoloSTAR笔,并学习如何使用。6~10周后,对参与者进行电话随访,获得他们对SoloSTAR使用情况的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评估患者视觉或操作功能受损程度,损伤分为无、轻度、中度或重度。
共2029例糖尿病患者参加了调研,大部分参与者表示对SoloSTAR非常满意或满意,这种情况在上述4组患者以及总体
人群中是一致的,调研结果见表1。
该临床调查表明,鉴于SoloSTAR适合糖尿病患者自我注射胰岛素以及自我
监测血糖,SoloSTAR已经被中、重度视觉或操作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以及青少年和老年糖尿病患者欣然接受,其他糖尿病患者对这种预填充胰岛素笔装置也很满意。
来自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的消息,这种先进的装置预计今年底在
中国上市,届时中国糖尿病患者将可亲身体验这种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胰岛素注射装置带来的轻松和便捷。
表1参与者基线特点及对SoloSTAR的满意度
总体人群视觉障碍操作功能年龄年龄
项目障碍<18岁≥70岁
(n=2029)(n=170)(n=130)(n=21)(n=230)
对SoloSTAR非常满意7472787677
满意度(%)满意2119181919
一般35253
不满意<1<1<10<1
非常不满1220<1
没有顾虑或问题的参与者(%)9088918694
调查结束后仍使用SoloSTA者(%)97989510097
长期安全性
研究显示:甘精胰岛素未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
JulioRosenstock等报告了一项长达5年的多中心非劣效性
研究,评估与中性鱼精蛋白胰岛素(NPH)相比,在血糖控制相同的情况下,甘精胰岛素是否有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
危险。
入选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接受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或NPH每日2次治疗,逐渐增加剂量,
研究前3年使空腹血糖水平达到6.7mmol/L,
研究最后2年达到5.5mmol/L。在入选时和治疗第3、6、12、24、36、48及60个月时采集7视野眼底照片并对视网膜病变进行分级。主要终点为
研究结束时根据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研究(ETDRS)中的评分标准评估视网膜病变进展≥3级的患者比例。
共1017例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甘精胰岛素或NPH治疗。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甘精胰岛素组患者基线时更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ETDRS评分更高(3.06对2.85)。
尽管如此,结果显示,在符合方案人群分析中,
研究结束时甘精胰岛素组视网膜病变进展≥3级患者的比例低于NPH组(14.2%对15.7%),视网膜病变进展率与NPH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对意向治疗人群的分析得到同样结果,甘精胰岛素组ETDRS评分显示视网膜病变进展≥3级患者比例低于NPH组(12.5%对14.6%)。
研究结束时,两组空腹血糖水平均达7.7mmol/L,但甘精胰岛素组基础胰岛素使用较少,胰岛素总剂量两组相同。从治疗第3个月起,甘精胰岛素组患者体重增加值和低血糖发生率就呈现低于NPH组的趋势,
研究结束时,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NPH组。
该项长期安全
研究表明,甘精胰岛素不会加重视网膜病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