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和糖尿病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7 16:07:07    

  气候变化和糖尿病看上去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概念,但两者之间有一条隐秘的通路。
  气象学家认为,冰河期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的过程都是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至少在1000年以上。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地球的气候会发生突然的变化。早在1895年,美国有个天文学家研究了树木的年轮厚度,得出结论说,北半球的温度在17世纪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小小的冰河期,温度比现在低好几度。
  依靠树木的年轮最多能推测几百年前的气温,长了就不行了。于是有人想到了湖底的淤泥。瑞典科学家通过钻孔的方法研究了北欧一个淡水湖的湖底淤泥,发现了一层仙女木花粉。仙女木是一种只生长在严寒环境下的植物,通常只能在北极圈内才能找到。这层仙女木花粉出现在大约1.1万年前,而且时间跨度非常短,只有大约1000年。地质学家把这件事叫做“新仙女木事件”。
  考古研究表明,在“新仙女木事件”发生之前,北欧大陆气候温暖。事件发生后,欧洲人口数量急遽下降,因为变化速度实在太快,原始人根本来不及适应,大量死亡。由此可见,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肯定具有某种神奇的生理特征,帮助他们适应了严寒。
  让我们再次回到17世纪欧洲的“小冰期”。德国的一家葡萄酒庄园突然遭到霜冻袭击。庄园的主人为了挽回损失,把这批遭了冻的葡萄采摘下来,结果发现酿成的葡萄酒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是所谓“冰酒”的由来。原来,遭霜冻的葡萄会排出多余的水分。排水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提高含糖量,进而降低冰点,避免结冰。
  那么,人类的抗寒机制是怎样的呢?首先,人在寒冷的地方会禁不住发抖,这其实就是肌肉强迫自己不断收缩,从而产生一些热量。与此同时,人会感到四肢发冷,这是因为大部分血液流向内脏,造成四肢缺血。接着,绝大部分人会感到尿急。排尿是为了排出血液中多余的水分,使血液更加浓稠。
  如果上述方法都不管用了呢?还有一个办法:增加血糖含量。糖尿病人天生能抗寒,因为他们血液中的含糖量高,冰点比普通人更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目前全世界一共有1.71亿糖尿病人,到2030年时这个数字还会加倍。糖尿病分Ⅰ型和Ⅱ型两种,两者都具有很强的遗传性。那么,这个明显的“坏基因”为什么会保留至今,没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呢?前文说过,欧洲曾经历过一次突发的严寒。可以想象,当时的人类根本没有时间适应,只能看各自的造化。于是,有人推测,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血糖含量高的人生存下来的可能性也高,因为他们在严寒的环境下反而具有生存优势。
  糖尿病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目前尚存争议,但是有一项数据很有说服力。据统计,Ⅰ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是芬兰,其次是瑞典,英国和挪威并列第三。
  如果这个假说属实的话,这件事再一次说明:进化并不完美,自然选择是一种生物和大自然相互妥协的过程。
Tag:
        

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