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高、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
改变,我国
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成
为继印度之后的第二糖尿病大国。
由于糖尿病人需要终身服药,很
多患者对长期服药的副作用很担心。
那么,各种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口服药
都有哪些副作用呢?该如何避免这些
药的副作用?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减药量老太太血糖回升
王老太太是一位有着15年病史的老糖尿病患者,以往一直遵照医嘱按时服
药,血糖控制得还挺不错。一次,同几个老姊妹闲聊时,其中一位老大姐说:
“听说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对肝肾都有副作用,你吃了十几年的药可一定要注意
啊!”
事后,这位大姐的话便一直搁在了王老太太的心里,为了避免药物的副作
用,王老太太便偷偷将日常服的药减了量。可还没到两个月,她的血糖又升高
了。医生询问了原因后,让她赶紧恢复了正常的药量,血糖很快就又稳定了。
促胰岛素分泌类药会致
低血糖 现实生活中像王老太太这样,由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却又不得不服药的糖尿
病患者还不在少数。那么,治疗糖尿病的药到底存在什么副作用呢?郑州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孙良阁介绍说,目前应用比较多的降糖药物主要有
五类: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双胍类、α糖苷
酶抑制剂类和胰岛素增敏剂类。严格来说,各类药物都有不同的不良反应。
孙良阁说,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促进胰岛素分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
糖,吃药后会出现心慌、出汗、有饥饿感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有
时也会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相对而言,格列奈类药物出现低
血糖的几率比较低,副作用也相对小一些。
选择适当服药时间和方式
那么,应当如何避免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呢?王志宏说,对于磺脲类和格列奈
类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来说,如果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急慢性并
发症或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时,应严禁服用。为尽量避免其副作用,上述药物
最好在饭前半小时服用。同时,服用磺脲类药物时,如果在正常剂量的情况下,
血糖控制仍不好,不应盲目加量。服药时要避免两种磺脲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否
则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双胍类药物应在饭中或饭后服用,以降低消化道反应。对于严重贫血、肝肾
功能不全的病人不能选择双胍类药物,以免增加出现副作用的危险。α糖苷酶抑制
剂需要同第一口饭一起嚼服,以达到药物的最佳疗效。同时,此类药物有碳水化
合物依赖性,服用时要注意适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对于患有胃肠道、肾功能不
全以及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应禁止服用。而对于胰岛素增敏剂,肝肾功
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用。
胰岛素增敏类药物多有胃肠道反应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志宏说,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类药
物,双胍类主要是胃肠道反应(患者服药后会有恶心、食欲不振的现象)以及乳
酸酸中毒(服用降糖灵后,患者会出现乏力、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的症状),还有
一部分病人会有肝肾功能损害和过敏性反应以及大细胞性贫血反应。
α糖苷酶抑制剂是通过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由于自身
不吸收,对全身的副作用就相对小一些,其最主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患者
服药后会有腹胀、腹痛、腹泻和肠排气过多等现象,有报道说个别患者会引起严
重的肝损害,但是临床上还比较少见。
而胰岛素增敏剂是通过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最大的副作用是肝
损害以及增加血容量,从而加重心脏负担。
定期检查肝功血象和血糖
孙良阁还告诉记者,由于降糖药大多要在肝脏内代谢,然后通过肾脏排泄,
因此会大大增加病人的肝肾负担。
虽然,目前应用的药物都已经通过了大量临床验证,肝肾功能无损伤的患者
在常规用药范围内服用,一般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性的
存在,糖尿病患者还是要1至2个月检查一次血象和肝肾功能,一旦出现问题就要
及时停药并进行保肝治疗,改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同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用药
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最好采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