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
糖尿病的斗争有着悠久的
历史,在防治糖尿病的过程,经历4个
发展阶段。
1.传统经验应用阶段
18世纪以前,由于科学技术的落
后,人类对糖尿病病因病理认识还比
较肤浅,治疗手段也比较单一。人们
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治疗经验,以当地的植物、生物及矿物原料作为药品来治疗疾病。这个阶段由于不能从解剖和
生理上认识糖尿病,所以治疗效果较差。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医家对糖尿病有
了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治疗经验。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伤寒论》对糖尿病有了
最初的描述,并制定了六味地黄丸、五苓散、人参白虎汤等方药,这些方药经过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化学药物兴起阶段
18世纪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医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对
生命活动的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们从解剖和生理上发现胰岛素与糖尿病
的密切关系。同时,化学工业的兴起给人们应用化学药物治疗糖尿病带来了前提
和条件。这个阶段,产生两大类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一类是磺脲类降糖药,主要
的药物机理是刺激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第二类为双胍类,它主要作用是
抑制肝糖元的合成,增加肌肉内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
用,抑制肝及肾脏的糖异生作用,抑制葡萄糖从肠道吸收,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
性。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优降糖和降糖灵,前者为磺脲类,后者为双胍类。这个
阶段,开启了化学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新纪元。特别给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
带来了福音。但这类药物对1型糖尿病患者(即胰岛素依赖)几乎无效。
3.胰岛素使用阶段
1960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发明了帮助细胞利用葡萄糖的胰岛素,这是人类征
服糖尿病历史上新的里程碑。胰岛素的出现,挽救了许多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医学上把依赖胰岛素才能生存的糖尿病患者,称之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4.综合技术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深
刻,治疗手段更加丰富。治疗药物方面,糖尿病药物成员增加至5位,即双胍类、
磺脲类、α葡萄糖酐酶抑制剂、刺激胰岛素受体兴奋剂和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兴奋
剂。治疗药物的增多,使临床医生有了更多可选择的治疗手段,从整体上提高了
糖尿病的治疗水平。在给药途径方面,胰岛素泵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胰岛素的使
用效果。从检测技术上,72小时动态血糖检测仪的发明和应用,使临床医生对糖
尿病患者病情变化有了更详细、更准确的判断,这样医生更能有的放矢地根据不
同病人、不同阶段的血糖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目前,在西医疗法
中采用72小时动态血糖检测,再加上胰岛素泵治疗,是目前先进国家治疗糖尿病
的最高水平。
糖尿病防治之所以征途漫漫,原因在于人类对糖尿病的病因还没有完全的认
识。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产生与人体免疫能力减退、人体受到病毒感染、人
体细胞基因突变等等关系密切,但不管什么原因,胰岛功能减退衰竭,胰岛素分
泌绝对和相对不足,从而使肝糖原和肌糖原不能合成,引起糖、脂肪、蛋白质、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涉
及包括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减损两个方面,在血糖升高和临床症状出现以前已经存
在了。所以,治疗糖尿病关键在于恢复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和胰岛素受体的敏
感性。目前,世界医学界尚无特殊的办法,解决这一医学难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糖尿病的治疗研究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我国
留英学者、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王执礼发明两项科研成果,使人类在糖尿病学术
高峰上,又向上攀越一步。
王执礼首次发现了人体内源性胰高糖素多肽——1(GLP-1),可促进胰岛β细胞
分泌胰岛素,并能显著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这意味着人类在外源性补充胰岛素
方法之外,找到了一种通过人体内部调节机制控制糖尿病的根本途径。美国临床
研究杂志(JCl),不仅刊登了这项研究成果,并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糖尿病研
究的重大突破。目前,王执礼的此项科研成果已在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临床试验。
王执礼还发明了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基因医学是人类医学一个崭新领
域。王执礼的基因疗法也是迄今为止糖尿病最新治疗办法之一。该办法是:用一
种特殊的穿刺针取下患者肌肉细胞,在无菌条件下把组织细胞粉碎,分离成单细
胞,放到特定的培养液中培养。待到细胞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将人的胰岛素基因
采取生物化学办法“组装”在人的肌肉细胞内,经过一阶段培养后,上述细胞具
备了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最后根据患者的使用剂量,向其体内注入适量的经过培
养的已具备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肌肉细胞。这种疗法痛苦小,疗效高,可显著地减
小糖尿病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这种疗法尚处于临床试验
阶段。相信这种技术一旦成熟推广,必将为无数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