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字显示: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8亿人患有糖尿
病,这一数字到2030年将上升到3.6
亿;2005年,将近110万人死于
糖尿病;
大约80%的糖尿病死亡病例发生在中低
收入国家;大约50%的糖尿病死亡者年
龄低于70岁;55%的糖尿病死亡者是妇
女;因此,普及防控糖尿病的知识已迫
在眉睫。传统防控
糖尿病知识存在误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许多人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存在误区,包括对饮食和药物治疗等存在不正确的认
识,走出这些误区对于恢复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许多病人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回避或推迟药物治疗,这不利于糖
尿病人有效控制病情。对于糖尿病人,胰岛功能不足正常人的50%,通过药物改善
其环境可帮助胰岛功能恢复。严重的糖尿病人的胰岛素不及正常人的10%,这种病
人需要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注射治疗,可能会因为注射剂量较难掌握,
出现血糖低或血糖不稳定,最佳的方法是胰岛素泵治疗。
其次,在保健方面,很多病人同样存在误区。例如,有些糖尿病人在出现下
肢冰凉症状之后,试图通过睡前热水泡脚来改善。殊不知,出现下肢冰凉症状的
主要原因是动脉狭窄或神经病变,泡足并不能改善病变。
第三,合理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专家指出,北方冬季时间长,因
此北方人运动少、吃肉和饮酒多,这是导致糖尿病增多的重要因素。此外,不要
以为糖尿病是胖人的疾病。糖尿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瘦人同样可能得糖尿
病,而且由于胰岛功能相对较差,瘦人得病后更难以治疗。
优化的整合方案帮助稳定血糖
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测定,只反映患者的某一具体时间血糖水平,并且容易受
饮食、心情和糖代谢等各种因素影响。
母义明教授在题为“动态血糖监测和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糖尿病”的报告中
指出,糖尿病患者最大的困扰不仅在于超高的血糖指标,还在于血糖的波动问
题,最佳的糖尿病治疗整合方案应该包括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胰岛素泵的
优势在于能通过皮下持续注射使得人体24小时获得胰岛素,这在生理性上模拟了
人体分泌胰腺的功能,而传统的一日多次注射疗法无法使注射的胰岛素与人体的
生理需要相匹配。
中国著名糖尿病专家、中日友好医院李光伟教授强调说,糖尿病的早期干预
和强化治疗非常重要,这些治疗方法对糖尿病人胰岛细胞的恢复和延缓并发症具
有重要意义。
胰岛素泵可以动态监测血糖
专家认为,血糖控制不佳,有严重
低血糖或低血糖时无意识的人、有黎明现
象的病人、每日血糖水平波动显著的病人,以及需要生活方式更多灵活性的人,
如要倒班的人、旅行者等,都可以做动态血糖监测,以弄清如何根据饮食和活动
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使用胰岛素泵的病人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糖。同时,胰
岛素泵的持续输注比起每日多次的针注也有优势。
首先,利用胰岛素泵的持续皮下注射所出现的胰岛素吸收差异较小;即使在
睡前的一针长效胰岛素也可能无法提供最佳的胰岛素输送以满足病人的需要。类
似地,运动可能导致对胰岛素需要的暂时减少,使用胰岛素针的病人此时需要增
加运动前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或者减少他们的餐前短效胰岛素的注射。使用胰岛
素泵进行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的病人则可以通过操作泵来实现输送剂量的变化,
从而满足不同时期的需要;在幼儿身上,小量、精确的胰岛素剂量增加是必须
的,但通过现有的针剂注射难以实现,而持续皮下注射的胰岛素泵则有能力提供
胰岛素的精细输送。
李胜男
相关链接术语解答
胰岛素:一种能调节血液中血糖含量的激素,当胰腺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或者体
内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便会患上糖尿病。如不治疗,上升的血糖水平会
导致心脏病、中风、肾衰竭、失明和截肢等并发症。
黎明现象:糖尿病病人在黎明时出现高血糖,称为“黎明现象”。血糖升高开始
于凌晨3时左右,持续至上午8-9时。“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
长激素增多(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是有时间节律的),生长激素是促血糖升高
激素,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
常人的胰岛B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而糖尿病人的胰
岛B细胞功能缺损,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显著升高,非胰岛素
依赖型糖尿病病人中亦可出现“黎明现象”。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
指标越高说明糖尿病病情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能反应测定前1至2个月的
平均血糖水平,因而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是了解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重要依据,
患者应该每3至6个月到医院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定期测量血压血糖有助于掌控自我健康状况。晨报记者蔡代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