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一 网络宣传
中国网民总人数目前已经突破2亿,网络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给大家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给形形色色的骗子以可乘之机。由于网络上骗子的身份隐蔽、流动性强,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此网络监管非常困难。搜狐健康频道在网络健康领域名列前茅,其主编何波女士认为,网络和平面媒体的医药广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载体不一样,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信息中需要警惕这些字眼
含有“解放军××部队医院”、“××研究院”,“重大突破”、“彻底治愈”、“永不复发”、“告别痛苦”等词汇,这是骗子们最喜欢用来给自己脸上贴的“金”。另外,越是难治的病,虚假、夸大宣传的广告就越多,比如
糖尿病、
高血压、乙肝、不孕不育、各种皮肤病等,都是“重灾区”。这些字眼,也往往成为商家们重金购买的“产品关键词”。
2.搜索出相关网页越多,产品是否越真实可信?
人们往往有个错觉,以为对某个产品介绍的网页越多,他们这个产品的功效就越真实可信。精明的商家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除了选择购买“推广”服务,使自己的产品介绍出现在非常靠前的位置,他们还会通过各种方法,在尽可能多的网站制造尽可能多的相关消息网页。实际上,这些仍然不过是商家打出的各种伪装巧妙的广告。
3.网上咨询的专家真的是“专家”吗?
某些商家常常利用患者求医的心理,打“专家牌”。患者在浏览此类网站时,一定要注意专家的背景。看看他所工作的医院是否为国家正规批准的医院,是否具有国家认可的临床医生的职称,是否有执业资格,从事的疾病咨询是不是该专家擅长或主攻的研究领域。网络医药咨询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方向,真正的看病用药必须到医院解决,负责任的医生会在网上帮大家解答困惑,但不会在网上直接看病开药。大家在进行网上咨询时,要综合理解专家传递的信息,参考咨询结果后,去正规的医院就诊。
4.论坛和博客也有“托儿”
论坛和博客是相对自由的地方,监管比较弱,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而读者的警惕度则相对较低。尤其用第一人称“我”讲述亲身经历的方式,往往能最快地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还可以不接受审核。有些“聪明”的商家会雇用专门的写手(也就是“托儿”),假装自己是患者,讲述自己的感受,如使用某产品后有什么神奇的效果等。这种情况一般有个特征,就是会在讲述中明确地提到某个产品名称、某民营医院的名称。不管“当事人”讲述得多么在情在理,实际上它就是个广告。
5.网络也有好的一面
网络可以给我们提供最丰富、快捷的信息。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请权威机构快速判断药物宣传的真伪。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http://www.sda.gov.cn/),可以快速查阅每一个具有正式批准文号的药品和保健品。需要提一下的是,有些医院自己生产的院内制剂,在临床有部分使用,在这里是查不到的。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而且这类药品一般来说都存在某种局限性,临床疗效有限,质量并不过硬,使用起来也要小心。在网站的数据查询页面下的市场监督一栏,您可以查找到药品经营企业、GSP认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药品交易、药品广告、医疗器械广告、保健食品广告、全国撤销保健品广告、全国撤销药品广告,以及可发布处方药广告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名单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您确定医药产品的真实性和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