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治疗的忽视,往往是由于
糖尿病患者不清楚什么时候该去医院求助心理医生,即缺乏自我甄别意识。韩布新博士指出,患者早期的心理问题是不用采取治疗措施的,主要依靠病人自己调节,还有家庭成员的支持,即可解决问题。
病人自身调节方法有很多,比如多进行户外活动,接触阳光、新鲜空气,注意控制饮食和生活规律等。如果仅仅是抑郁倾向,则不必用药,只需看心理医生即可。医生可以为患者制订短期的可执行计划,从简单到复杂。人们的性格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有的人能够很好地看待这些问题,“赶上了我就接受它,我就想办法去控制它”,尽量不让自己的生活受太多影响。打个比方来说,有些人觉得目前的工作太累,频繁出差,那就尝试换其他的岗位,或者减少出差,再不行就换一份工作,这就是自我调适的方法。
糖尿病患者一般病情发展到中后期,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严重的肾病,那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比如抑郁。而在早期不太容易出现这些问题,因为在发病早期,病人的各种机体功能尚可,而社会功能包括家庭责任等,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糖尿病与
高血压不同,尽管糖尿病患者中有40%伴随高血压,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高血压有时的确需要特别注意,有的人敏感、有的人不敏感。糖尿病发展到后期,有的病人需要接受透析治疗,此时经济的压力非常大,病人的生活质量也受到巨大的影响。除了脏器功能衰退,病人的生活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责任等,都会大打折扣。此时,患者恐怕就不单单是心理问题,有可能出现抑郁,必须要看心理医生。
如果发展到抑郁阶段,病人必须接受药物治疗。因为此时的患者可能已经不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放弃治疗,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那就一定要采用药物治疗。心理科医生可能会建议病人转至精神科就诊。
重视病人家属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中青年患者)家属的作用,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称家庭为患者的“人生护航舰”。这是指三类关系:配偶、亲友、朋友。糖尿病治疗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其中配偶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如果病人处于悲观、失望阶段,配偶应尽力帮助他渡过难关。第二是子女的关心,病人如果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子女的宽慰非常重要。第三是朋友,比如病人可以通过聊天、电话、网络与朋友、病友沟通,心理学上叫“社会参与”。
韩布新博士特别谈到,老年人眼中的孝顺与年轻人认为的孝顺其实差别很大。老人如果告诉子女,“我希望每周都看到你们”,子女可能认为每个月给老人打一次电话就够了。韩博士和同事们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比跟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还要好。韩博士说:“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住养老院的人多半是没有子女的,或者无法跟子女住在一起。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寄托,只能靠养老院。这个时候可能他们需要的不再是家庭的天伦之乐。而且,老年人可能有些话不能跟自己的子女说,反而可以跟社区的义工说。”
韩布新博士指出,老年病友很少会自己去看心理医生,大部分都是子女拽着他们去看。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心理咨询是一个新兴学科。之所以看心理医生的人少,可以用一个逐级递减的心理趋势来解释:相信心理医生的人不多,愿意去看心理咨询也少,清楚自己有心理问题的更少,能想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且愿意花钱去看心理门诊的少之又少。即使有些人上述问题都解决了,可是他们并不明确知道该去哪里看病,这又要打一个折扣。“一般来说,我们跟普通人解释衡量自己心理需要,以及去看心理医生的标准,就是感觉自己的各种正常机体功能已经受到了影响。比如应该去做什么而不愿去做,或者不能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这些情况都需要去咨询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