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糖尿病研治现状,现将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特色介绍如下:
一、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糖尿病与中医之“消渴”相对应,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认识到控制饮食、控制体重对的重要性,中医理论认为: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使形体肥胖,生湿生痰,蕴而为热,痰湿阻滞气机,进而发展转为消渴。据此提出有中医特色的三焦养生说:上焦养生养心肺、中焦养生护脾胃、下焦养生调肝肾。这与当今对全民进行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适用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大便通畅,戒烟禁酒,正确服用降糖药物,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保持思想愉快、情绪稳定。这已经成为中、西医对糖尿病患者一般治疗措施的共识。
二、减轻主观症状,稳定血糖水平,配合西药降血糖治疗西药降作用迅速,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不理想,临床上常遇到不少患者服用药物后血糖水平正常,但全身症状仍然存在,如四肢末梢麻木感、皮肤瘙痒、口干口渴、腹胀不适、便秘腹泻、眼花头晕、视物不清等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中医药通过辨证,针对患者病情采取个体化的多种疗法:中药内服、针灸、足疗、中药外治、食疗及其它一些非药物疗法。从而使患者血糖控制稳定而持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1、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0%~90%,主要表现为肢体对称性和神经病变性溃疡,最后因感染和坏疽而截肢。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方面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目前国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方面研究虽多,但从发病的病程演变过程来看,瘀血是糖尿病日久的必然产物,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治疗原则虽以辨证论治为基准,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活血化瘀均贯穿治疗始终。强调对患者进行分期辨证治疗。运用中医综合疗法的优势,如针灸、推拿、按摩、气功乃至中药外洗、敷贴、耳穴等方法;并从早期预防、早期防治方面进行中医药疗法的研究。
2、是在糖代谢异常情况下出现的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微血管病变是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微血管病变首先出现微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继而发生以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扩增为特征的肾小球硬化。晚期逐渐狭窄,终致闭塞,是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两个阶段、一个贯穿,即病变前期为肝气阴两虚,病变后期为脾肾阴阳两虚,整个病程始终贯穿着络脉瘀阻的病机。中医药治疗按分期辨证施治,灵活运用益气养阴,补肾,活血通络的方法,以减轻肾脏微血管病变,恢复微血管正常功能。
3、是一种在发病学上与糖尿病相关的胃动力障碍并不伴有机械性梗阻的疾病,包括胃排空的极度延缓及与胃排空延迟有关的胃动力障碍。临床可见于20%~50%的糖尿病患者,其中女性占65.8%,54.5%的患者年龄不低于45岁。但在不同的国家及人种又有所不同。病情较轻者降低生活质量,血糖也难于控制;重者威胁病人的生命,增高致死率。临床起病大多隐袭,呈渐进性,早期不易发觉,常数年后才出现临床症状,但也有在一定诱因下临床症状突然出现而且严重者。病人多以饭后早饱感、胃胀,以及恶心、呕吐、纳食减少甚或恶食、不知饥饿,或伴胃痛、上腹烧灼感等为常见症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可导致体重减轻、消瘦甚至恶病质。西医治疗除控制血糖外,主要使用胃动力促进剂。中医药在减轻患者症状方面有特殊疗效,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终身性疾病,病史一般都较长。糖尿病性胃轻瘫往往发生在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久病入络,络脉瘀滞,血行不畅。脾胃络脉受阻是全身性络脉受阻的一部分,进而脾胃之气血运行不畅。脾之运化功能,无论是运化水湿还是运化津液,都必须以气血的流畅为前提。一旦脾胃气血运行不畅,则脾失运化而发生胃轻瘫。准确的辨证论治,可使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摆脱胃轻瘫症状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