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会引起营养不良
大部分I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多食现象,热量长期入超。糖尿病诊断明确后,医生则反复叮嘱患者控制饮食。营养师会为住院患者制订一份膳食治疗方案,规定的标准量低于患者病前的饮食量。对此,有些患者怀疑;按这个饮食标准,时间长了会不会发生营养不良?有的患者把糖尿病导致的下肢无力、抵抗力下降,误认为是营养不良引起的。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纠正,自然很难按照标准的要求把好“进口关”。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呢?
首先,患者一日饮食量是营养师按照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劳动强度,并综合考虑了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肝。肾功能的情况计算并制订出来的,完全可以满足患者的正常生理需要。
其次,II型糖尿病多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量减少,机体新陈代谢速度变缓,所摄入的热量也要相应减少,才能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如:年龄4O-5O岁应在原热量基础上减少5%,51--60岁减少10%;61-70岁减少20%;71-80岁减少30%等。如果仍保持年轻时的饭量,所摄入的热量超过机体所需,多余的热量以体胀的形态在体内贮存起来,必然造成人过中年,日渐发福的结果。
同时,随年龄增长,胰岛功能逐渐减弱,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不足。我们日常饮食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必须要在胰岛素的参与下进行转化。贮存和利用。在摄入超过生理需要量。体重超重的情况下,使胰岛素供需不平衡或质量下降,就可引发或加重糖尿病,所以,患糖尿病后,要从根本人手,通过减少热量摄入,减轻体重,以求逐渐达到胰岛素分泌和需求的相对平衡。如果仍然不注意节制饮食,盲目进餐,摄入的热量不但不能被机体利用,反而会加重内分泌紊乱,增加胰岛负担。我们在临床经常见到,糖尿病患者往往吃的越多,身体状况越差,体重越减轻。控制饮食后,反而体重增加,症状改善。按照定量进餐,摄入的营养素在有限的胰岛素参与代谢下,可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实为少则益、多则害。但也不是越少越好。患了糖尿病,要在有经验的营养师指导下,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膳食标准。长期坚持。
二、糖尿病患者干果类食品能随意选食
一部分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疗效不错,但出院一段时间后,血糖就出现波动,多次反复住院。细问之下,才知患者虽一日三餐能按规定量控制饮食,但平日常以花生、核桃、瓜子、腰果、大杏仁等干果类食物作为零食。片’面的认为干果类食物含糖量低,不会影响血糖水平。由于老年人味觉细胞减少,味蕾细胞敏感性下降,大多喜欢吃一些味香的食品;加之老年人生活内容相对单调,空闲时间多,有时想吃点零食解闷。那么干果类食品能不能随意食用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从干果的营养成份分析:干果类食品含糖量低约10--25%;含脂肪量高约3O-36%,在体内糖每克产热4千卡,脂肪每克产热9千卡,因此属于高热量食品;第二、从体内营养代谢分析:脂肪虽然属于非糖物质,但如果摄入量超过需要量,一方面多余的热量可以转化为体脂贮存起来,使体重增加,加重胰岛负担;另一方面脂类物质在体内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对血糖产生间接影响。所以,干果类食品对血糖水平有一定影响,不能随意食用。但干果中富含人体所需的VE。及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抗衰老。如果食用,可以按照等值互换的原则,减去同等热量的主食。半两干果的热量大约相当于一两主食,可以在总热量不超的情况下适量食用。总之,糖尿病患者不仅仅是控制主食,而且要注意控制总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