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
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各种原
因死亡的三分之一,其中80%发生在经
济欠发达国家。2020年这一死亡数字
将增加至2500万,其中的1900万将发
生在发展中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悄然
发生了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也让中国人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的问题。
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等患者都有动
脉硬化的现象,有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2000万动脉硬化患者,由于饮食等结构的
改变,每年都会递增60万人左右。
在过去的几年,已有越来越多的来的学术专家呼吁:全社会应该高度关注动
脉硬化疾病,从根源上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并做到早期检测、早期预
防。专家们同时也对于我国动脉硬化疾病的诊断状况表示出了极大的担忧。
动脉硬化的概念及危害
一般认为,动脉壁增厚、变形或硬化将导致动脉弹性功能下降或机能减退,
即动脉硬化。但是这只是动脉硬化的总称,实际上还包含着不同特征。不同发病
原理的各种病理状态。动脉硬化在病理学角度可以分为:①粥样硬化②细小动脉
硬化③Monckeberg型中膜钙化这三类。通常所说的动脉硬化多指粥样硬化。动脉
硬化病变进展后,在动脉内形成复合病变,引起动脉内腔狭、闭塞等(循环障
碍),还有动脉壁变得脆弱化(瘤的形成)等病患,是动脉病变。根据动脉硬化
发生的部位不同,可以称之为脑(颈)动脉硬化、大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在初级
阶段的时候是可逆的,但是随着病变的进展,这种改变将逐渐成为不可逆转性病
变。动脉弹性下降可使收缩血压升高、舒张期血压下降、脉压差增大。动脉粥样
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发生在冠状动脉的斑块,可能会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
生在大动脉可能会引起大动脉瘤;发生在下肢动脉可以引起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发生在颈动脉和脑血管,则会引起脑梗塞。
近年来,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和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实,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变
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随访十年左右,2―4%需要截肢,但死亡原因中非常重要的是冠心病,死亡中55%
的患者最终死于冠心病,10%死于脑血管病。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没有症状的下肢动
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样会影响预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很隐蔽,老年人的动脉硬化
可能出现下肢的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但是10个老年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当中9个
没有明显症状。随访10年,监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真正因为下肢血栓需
要截肢的患者不到3%,而50-60%患者死亡与心肌梗死相关。因此,“病在腿上,
险在心脑”。
专家们对我国动脉粥样硬化的诊疗现状的担忧
目前,国人并未意识到动脉硬化的严重后果。据有关健康科普专家指出,大
多数百姓对于慢性病的关注严重不足,特别是对于发展缓慢的诱因型疾病采取
“鸵鸟政策”,一直拖延到发生了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等恶
性致残致死悲剧发生之后才懊悔不止,而其他人即便是在亲人已经发生悲剧之后
仍不愿意面对危险人群应该早期诊断、早期预防的现实。
此外,卫生工作者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认识和最新进展也严重滞
后,未能广泛认知应关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系统过程,并建立从健康到疾病
的系统管理,为患者提供从健康到疾病的系统管理服务。当然,患者就更是无从
寻诊就医了。
美国心脏协会(AHA)和心脏病学学院(ACC)也强烈呼吁,除了重视心血管
疾病防治,也要充分关注下肢动脉疾病。国外最近发表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
疾病防治的指南,是由AHA和ACC,同时联合了美国血管外科学会、血管造影学
会、放射介入学会、血管医学会和生物医学会共同推出的。目前,这种做法在中
国很难实行,我国的心血管学会对外周血管疾病和肺动脉疾病关注就非常不够。
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胡大一教授指出,心血管医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
脚,瞎子摸象,摸那说那,在疾病管理与预防上需要有整体的概念,加强心血管
疾病诊疗的全面性和规范性。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王继光教授认为,我国早期检测关系到预
防和治疗的问题,而预防这部分做的还很不够。我国的心血管疾病早期检测,不
管是研究还是临床从整体上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所以说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要走。
关注诱发因素,做好早期诊断
动脉硬化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其中年龄的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吸烟被认为是5大危险因素。并且这些危险因素,几项叠加的话,动脉硬化性疾病
的发病概率也会很明显成倍增加。许多研究发现,戒烟或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等均可改善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每降5毫米汞柱,可使脉搏波传导速度
减慢1.3米/秒。最近,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高血压、内脏脂肪积蓄型肥胖等
生活习惯疾病也显著的增加了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危险性,所以也把它们称为
复合危险因素症候群。这些病患不仅与遗传有关,还与营养过度,运动不足等不
良生活习惯有着很大关系。所以,预防动脉硬化需要重视生活习惯的改善。
胡大一教授曾指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源
头,这相对占最大比例,相对少的成分是遗传背景,二者互动,形成多种危险因
素,导致糖脂等方面的代谢异常,作用于动脉血管壁,产生一系列血管生物学改
变,如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等。
目前用于动脉硬化早期检测的指标主要是ABI(踝臂指数)和PWV(脉搏波传
导速度)。
ABI是判断由粥样动脉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阻塞的指标。通过同步测
量四肢的血压,再由脚踝收缩压除以上臂收缩压中较高的值,得出结果。根据
ABI,可以判断下肢动脉的狭窄、阻塞情况。对于阻塞性动脉硬化症(ASO)的诊断
和术后观察最合适。此外,通过观察左右上臂血压差,可以检测出大动脉炎症和
锁骨下动脉狭窄等上肢动脉的异常情况。
PWV是判断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的动脉壁硬化程度的指标。运用“当动
脉硬化时由心脏输出的血液产生的波动(脉搏波)的传导速度会加快”这一原理,
测量2次心跳之间的波动(脉搏波)传导速度,判断血管的弹性程度。PWV可以作为
将来患粥样动脉硬化或冠状动脉硬化疾病风险因子的评估指标。动脉PWV是心脑血
管疾病的最佳预测指标。动脉硬化的进展有先于冠状动脉硬化的倾向,所以动脉
PWV对所有死因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是非常有意义的独立预测因素。
总之,作为综合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PWV及ABI等检测具有无创性、简
捷、时间短、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不但可用以确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疾病,
而且有益于识别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已逐渐被推广应用于临床,并且在常规
体检、社区普查工件和高危人群中,对血管早期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
重要的依据。
综上,动脉硬化早期检测有待进一步推广、普及。动脉硬化无创检测仪虽然
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成为常规临床检测设备,在中国的装机量目前
仅百余台,分布于体检中心、医院的心内科、高干病房、肾内科、神经内科等。
有专家呼吁,应加大对这类早期检测设备的投入,此外,我们还应建立从健康到
疾病的系统管理,进行多学科联盟,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为患
者带来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