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六:脂肪肝——控制饮食最重要
侯留法主任中医师,现任河南省中
医药研究院消化研究室主任,河南省中
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消化病区副主任,
河南省中医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
员,世界中医联合会肝病专业理事,第
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多年来一直从事肝胆病的中西医
临床实践研究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胃肠道疾病等。
全球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也是如此。脂肪肝发病年龄多见于30岁-50
岁的中青年,人群年轻化。当前,脂肪肝在我国的发病率已占到肝病的第二位。脂
肪肝患者约1/4伴有肝纤维化,最终可能有4%-8%进展为肝硬化。脂肪肝的病因主要
有以下几点:第一是营养失调或营养过剩。第二是大量饮酒。第三是
糖尿病。第四
是中毒,某些药物和化学毒物,使肝内的甘油三酯不能释放,从而使脂肪在肝内大量
沉积。第五是其他次要因素,比如妊娠、皮质激素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溃疡性
结肠炎、克隆氏病、溃疡病和肝炎等,都容易发生脂肪肝。
脂肪肝的一般治疗主要是控制高热量,即控制饮食。其次是要锻炼,要有一定强度
的运动量,亦称燃烧脂肪。第三是药物治疗,目前还没有疗效太好的药物,所以将中
药和西药有机结合起来,相对效果会好一些。在治疗脂肪肝时常选用以下几个方面
加减用药,有明显疗效,可供参考。方药如下:葛根30ɡ柴胡10ɡ山楂15ɡ白术10ɡ丹参
20ɡ泽泻20ɡ草决明20ɡ,日一剂,水煎服(加水至600ML,煎至300ML)。总之,本病的治
疗应采用饮食控制、调畅情志、加强锻炼,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法才能取得满意疗
效。
困惑七:“心理病”——男人比女人更脆弱
常国胜副主任医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河南省国家心理咨询
师评审委员会委员。在河南省首开先河,综合医院开设开放式心理科病房,致力于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
现代社会人群中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不断提高,据国外数字统计,心理障碍患病率高
达40%,以我国为例,单抑郁症患病率为2%,而对于男性,由于生物角色的特殊性和社
会角色的规定性,在各方面所承受的压力也更大,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也更高。当代
男性常见的心理问题为:工作繁忙,心理压力过重;劣性情绪增加;为了事业,他们往
往很少顾及家庭、爱人和子女,亲情减少引起的心理失衡;由于工作紧张和沉重的
心理压力感,使他们无暇与老朋友来往加深感情或结交新朋友进行感情交流,孤独
感加重;激烈的市场竞争,常带给他们一种风云突变、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从而缺乏
安全感,心理承受力下降。
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克服或减轻心理压力:
1.充分了解自己的精力和体力情况。如果感觉非常紧张,最好立即把工作放下,轻
松休息一下,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2.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3.学会奉献和宽容。
4.要富有幽默感。5.注意培养良好的心态。6.正确地评价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平
常心,凡事需量力而行。7.寻找排解压力的途径。发展个人爱好和生活情趣,释放
压力,调节生活节奏。
困惑八:“腰杆”——挺直了、别趴下
翟明玉郑州市骨科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河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脊柱骨科
学科带头人。中国名医论坛理事、河南省脊柱脊髓损伤学会副会长、郑州市中西
医结合学会脊柱病专业主任委员。2005年赴英国皇家骨科医院、英国脊柱脊髓损
伤救治中心参观、学习及培训。
男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近年来,脊柱疾病的发病几率增高,明显高于女性,常见于
颈椎病和腰椎病。一、颈椎病近年来,发病有增长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最
小可到8岁-9岁。好发于长期低头工作者,如教师、学生、外科医生、司机、电脑
工作者及手工业生产者等。常常参加一些繁琐的应酬活动,如长期久坐、饮酒、打
扑克、麻将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颈椎病男性高于女性患者的主要因素之一。
防治措施:减少低头,枕高枕,睡眠时颈后加高,有症状者可采用颈椎牵引、按摩,局
部理疗,包括TDP、红外线、微波、药物透析、药物治疗等。经保守治疗3个月后无
明显效果者,可考虑手术。另外对于上述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者一旦确诊,尽早手术
治疗。否则,多可发展成严重后果,一旦瘫痪,手术效果较差。
二、腰椎病常见腰椎病包括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多发于长期久
坐、弯腰、不合理姿势搬重物,急性腰扭伤后、寒、冷、受凉等,主要表现为下腰
部疼痛,疲困不适、乏力等,若合并有椎间盘突出压迫椎管内神经者,可表现出单侧
或双下肢疾病、麻木,重者可表现出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约
2.5∶1。
防治措施:减少弯腰、久坐、搬重物,需弯腰捡物时,可将双膝关节弯曲,下蹲,拾起
地上物品,可做腰背肌锻炼,牵引、按摩局部腰部药透,口服及注射药物、理疗,封
闭等,椎管内神经受压,经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明显效果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困惑九:胃病——也会传染
赵文霞教授,主任医师、省管优秀专家,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大内
科主任、消化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医药
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治疗慢性胃肠、肝胆疾病,尤其在中医药防
治脂肪肝方面有深入研究。
俗话说“十人九胃病”,这说明胃病的发病率很高。很多人自称“老胃病”,这说
明胃病不易除根,且易复发。目前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胃病发病率在
60%,占所有慢性胃病的70%,多因饮食不洁、相互传染所致,因为在口腔、唾液中有
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一人有病,在同一桌吃饭的人会相互传染。抗生素治疗效果
不佳,且易重复感染。胆汁返流性胃食管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达到20%。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的增大,其发病率在逐年增加。
胃病患者应重视调养,防止复发,根本在于祛除致病因素,预防为主。饮食要有规
律,一日三餐应合理搭配,不暴饮暴食,早餐要吃饱,中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保持
心情舒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减轻心理压力。只要能管住自己的口,保持良好的心
情和饮食习惯,“老胃病”就不会再复发。
困惑十:冬末春初——严防脑中风
张运克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
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分会
青年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治疗脑梗
塞、脑出血、面神经麻痹、癫痫病等神经系统疑难疾病。
脑中风是危害人类的重要疾病,主要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我国现有脑中风病人700万左右,大
概每21秒钟就有一个中国人死于中风,每12秒钟有一个新发病例,脑中风是中国第
二大致死原因,也是第一大致残原因。
防治脑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预防中风,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动脉粥样硬化:70%
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2.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3.脑血管先
天性异常。4.心脏病。5.糖尿病: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6.血脂异常。7.
缺少体育锻炼、肥胖、吸烟、饮酒等也可造成中风病的发生。8.气候变化可引起
中风病的发生或复发。中医认为天人合一,天气的变化对人体有很大的影响,人要
在天气变化时加强防护,中医有一句话叫“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末春初,气候
冷热不定,是脑中风病的高发期。
冬末春初要注意预防脑中风,对于以前无中风病史的人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适宜: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
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吃清淡少盐、少糖膳食;
饮酒应限量;避免过度饮浓茶、浓咖啡和吸烟等。2.生活起居适度。3.情志要和
调:中老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心地要平和,戒生
气、发脾气等,要保持情绪的稳定。4.定期到医院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针对
性的干预。
对于以前有脑中风病史的患者,加强预防更为重要。除了按以上方法进行预防外,
要注意药物预防。另外,要加强康复训练,进行肢体功能、语言等方面的训练,及早
尽快恢复功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