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糖化血红蛋白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8 10:11:42    

 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
授潘长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物质生活
的丰裕,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攀升,糖
尿病患者人群逐渐扩大,糖尿病目前
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之一而
与心血管疾病、癌症共同构成为人类
的健康杀手。据WHO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统计,按目前糖尿病增长速率,到2025年全世界糖尿
病人口将由1995年的1亿3千万达到3亿,其中发达国家将由5千1百万增长到7千2百
万,增长率为42%,而在发展中国家将由8千4百万增长到2亿3千万,增长率达到
了170%,也就预示着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将成为社会巨大的负担。

中国在这方面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糖尿病患者人数排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
度。糖尿病的患病率则由1980年的1.0%上升到1994年的2.5%和1996年的3.2%(人
口年龄在20-75岁之间)。InterAsia2003年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
为5.5%,35-74岁的成年中,男性的患病率为5.2%(约有1270万);女性的患病率
为5.8%(约1330万)。如按总人口计算,2000年—2001年中国共有约3000万糖尿病
患者,但是被诊断的只占23.6%(710万),其中使用胰岛素或口服药治疗的仅有300
-350万,意味着将近90%的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这是值得关注的。

基于这样的增长趋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势必将给国家造成巨大
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最新统计,我国城市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年直接医疗
费用为187.5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3.94%。

目前常用的糖尿病监测指标有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众所周
知空腹和餐后血糖可以反应即时血糖控制水平,是临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常用
指标。血糖水平增高后可以与血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进行非酶结合,形成糖化血红
蛋白,一旦结合即不易分离,只有随着血细胞的代谢而消失。由于红细胞的寿命
为120天左右,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2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

糖尿病最重要的是控制并发症,血糖控制良好就可以减少并发症。英国剑桥
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个百分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
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就增加15%—18%,死亡率增加20%—30%。各国的糖尿病治
疗指南中都对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标准,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对糖化血红
蛋白的控制标准为<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标准为<6.5%。

目前糖尿病控制现状,从亚洲糖尿治疗现状调查项目(Diabcare-Asi-a)结
果看,HbA1c平均水平从1998年的8.8%到2001年的7.7%和2003年的7.5%呈现下降趋
势,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比例5年中增加15%(1998年22%,2003年37%)。使用胰岛
素笔注射治疗(单用或联用)的患者比例也相应增长20%(2001年58%,2003年78%),
自我血糖监测的比例也明显增高。但是按照亚太2型糖尿病指导委员会(APDPG)的
治疗指南进行评价,仅有小部分(11.5%)的患者血糖控制理想(HbA1c<6.5%),而绝
大多数(88.5%)的患者血糖控制未能达标(HbA1c≥6.5%),且HbA1c>7.5%的患者占
38.6%。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对医生和患者的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不充分;
治疗方案不能及时更新,联合用药比例不够;对胰岛素应用保守及由于对糖尿病
的病理生理认识不够造成药物特性发挥不充分等。

IDF数据显示,全世界糖尿病人中发达国家只占1/9,而发展中国家则占了
8/9;在胰岛素的使用方面发达国家却占了90%,相反占糖尿病人绝大多数的发展
中国家胰岛素的使用只占10%。巨大的差距带给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极大
的压力,联系到我们的实际情况普及糖尿病知识,更新治疗理念,监测并保持
HbA1c达标,更早、更合理地使用胰岛素来缓解千万糖尿病患者的痛苦就成了广大
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艰巨使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8亿多人患有糖尿病,这一数
字到2030年将上升到3.6亿。在2005年,将近110万人死于糖尿病。大约80%的糖尿
病死亡病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如果今后10年不采取紧急
措施,糖尿病的死亡人数将上升50%。

目前全国共有糖尿病患者约4000万,众多患者并发症控制率较低。专家认为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达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患者甚至医生往往混淆了
监测指标与诊断指标,只将餐后和空腹血糖视为监测糖尿病的标准。实际上,它
们只是诊断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国际公认的监测糖尿病的“金标准”。

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疾
病,在中国的糖尿病患者绝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由于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城乡患
病率差别很大,目前全国共有糖尿病患者约4000万,我国城市人口2型糖尿病患病
率平均为4.8%,但并发症控制率不足20%,已确诊的因糖尿病导致的高血压患者有
1200万、脑卒中患者500万、冠心病患者600万、尿毒症患者50万。糖化血红蛋白
控制不达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患者甚至医生往往混淆了监测指标与诊
断指标,只将餐后和空腹血糖视为监测糖尿病的标准。实际上,它们只是诊断指
标,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国际公认的监测糖尿病的“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重要性及标准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容易与血糖结合,这种结合的产物就是糖化
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中含量过高会影响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
与细胞缺氧,并导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病变。此外,它还
会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从而诱发肾病,使眼球晶体被糖化导致白内障,造成末
梢循环障碍引起足部病变等。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增
加1个百分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就增加15%至18%,死亡
率增加20%至30%。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就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如果控制不好空腹血糖
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也不可能达标,就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目前,我国将
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定为小于6.5%,检测值超过这一标准就说明血糖控制不理
想,应更多注意饮食、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的有效控制

传统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首先从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开始,然后采取单个
药物治疗。若治疗不理想,再添加药物。但是传统的治疗方案过于保守,不能有
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而且可能耽误最佳控制时机。因此专家提倡对2型糖尿
病患者采取积极治疗方法:尽早药物治疗、尽早联合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意义

①评价血糖的总体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
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
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世界上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都有着明确的控
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
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我国的糖尿病指南也建议糖
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当糖化血红蛋白
小于等于7%时,我们一般认为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如果大于8%(包括8%)则意味
着需要加强血糖控制。

②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监测血糖都显示控制较好,而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需
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不够全面(如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或者可
能血糖仪测出的数值不够准确(如机器老化,试纸受潮、过期等)。

③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为8.2%,
这表明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调整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时间

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
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
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
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Tag: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