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血红蛋白要达标 部分糖尿病患者没达到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8 10:17:42    

  56岁的老林是个老糖友了,虽然
明知道要配合饮食治疗,可是就
“好”这一口的老林怎么也管不住自
己的嘴,想吃就吃。不过老林“总
结”出了一套“经验”,平常放松,
一旦到了该定期去医院检测血糖前的
一段时间,他就乖乖地吃药,戒零
嘴,这招还真灵,每次都能蒙混过
关。但最近,老林晚上起夜越来越频
繁,几乎每小时就要上次厕所,经常头发晕,眼睛模糊,行动不便,家人带他去医院检查,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竟然是11%!在医生的再三追问下,老林才吐露实情。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傅祖植教授介绍,不少老糖友都和老林一
样,知道治疗糖尿病就是要把血糖降下来,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一项叫做“糖
化血红蛋白”的指标也要达标,即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达标,也并不能说明血
糖控制得好,三项达标尤其是血红蛋白达标才能说明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尤
其是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或7%以下是预防并发症的
关键目标。”

  中国糖尿病患病情况严峻

  据介绍,近几年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
于印度的世界第二糖尿病大国。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到
4000万,我国每天新增糖尿病患者约3000例,每年大约增加120万例糖尿病患者。
傅教授表示,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致残,损寿。

  在大部分国家,糖尿病是第四大致死原因。据调查,2000年全球大约有290万
人死于糖尿病。对于众多的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同时合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
症,发生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若血糖控制不佳,其危险性的升高更为
明显。在发达国家,失明的最常见原因就是糖尿病眼病;糖尿病是非意外性截肢
的最常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截肢率比一般人高15~40倍。除了威胁生命,并
发症还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据统计,有并发症患者的治疗费用占全部糖尿病
患者治疗费用的81%。

  使更多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7个步骤:

  1.除定期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外,每3个月测定一次HbA1c;

  2.将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期获得最佳的预
后;建议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都应尽可能地加入有糖尿病专业诊疗指导的组织
中;

  3.治疗包括胰岛素抵抗在内的根本的病理生理异常;

  4.强化治疗以期在诊断后6个月内达到HbA1c<6.5%的目标;

  5.3个月后,如果患者没有达到HbA1c<6.5%的目标,考虑联合治疗;

  6.所有诊断HbA1c≥9%的患者应立即开始联合治疗或使用胰岛素;

  7.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互补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治疗。

  大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

  傅教授介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不力是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患
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亚洲糖尿病管理中国协作组在2001至2002年调查
了中国华北、华南、华东、华西和东北5大地区的49家市级中心医院的2248例糖尿
病患者,调查结果发现,患者的平均HbA1c水平为7.7%,仅有25.9%的患者血糖控制理
想,HbA1c能够达到6.5%以下,有高达44.6%的糖尿病患者HbA1c在7.5%以上。对比
1998年、2001年和2003年中国糖尿病情况调查的结果发现,虽然我国2型糖尿病患
者的平均HbA1c水平在近5年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是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
HbA1c水平仍高达7.5%,平均空腹血糖为7.9mmol/L,餐后血糖为11.1mmol/L,
仅有11.5%的患者血糖控制理想(HbA1c<6.5%),大部分的患者血糖控制仍然不达
标,而且HbA1c>7.5%的患者占到了38.6%。

  傅教授说,血糖控制达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但如果
只测血糖,则只能反映瞬时血糖水平变化,不能反映患者全天血糖变化以及一个
阶段的血糖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长期的血糖水平相关,能代表2~3个月以来
的血糖控制情况,因此最能衡量病人患上并发症的风险。事实上,目前国际上已
经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据介绍,糖化血红蛋白有几种成分,其中以A1c为重要,其正常值为3%~6%,
该数值越高,表明血糖控制得越不理想。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糖尿病治疗
要达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必须小于或等于6.5%。“而事实上,糖化血红蛋白达
标非常不理想,我国大概只有25%的患者达标。”自2006年开始,全球范围内开展
了“改变糖尿病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是关键”计划,中国作为这一项目的主要参
与者,参与了大量与此相关的活动。

 HbA1c最好三个月查一次

  我国血糖控制情况不理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
管理能力较差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认识不足有关。

  最新调查显示,51%的患者从未听说过糖化血红蛋白,10%以上的医师每年对
患者进行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到一次。在中国,只有1/4的医师认识到糖化血红
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标准。

  中山二院曾有一个病人,每次查房时,该患者的餐前血糖均很高,开始以为
药物药效不高或剂量不足,后来有一次,医护人员从该患者病房门口经过时,发
现这个患者正在吃东西,而当时还不到11点,还没到午饭时间,“所以实际上我
们的护士去测的已经不是餐前血糖了,是餐后血糖,血糖值当然高了。这也从侧
面反映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局限性。”

  人体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除负责向组织输送氧以外,还可与葡萄糖结合,形
成糖化血红蛋白。这一过程不可逆,血糖浓度越高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就越多。
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代表了一段时期以来的血糖控
制水平。

  “我们一般建议,有条件的糖尿病患者最好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如
果治疗后HbA1c仍高,则应调整治疗方案,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傅教授表
示。

  积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有了糖化血红蛋白这一评估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糖
尿病呢?

  傅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有口服药物及注射胰岛素
等,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胰岛素的应用比过去更积极了,尤其对胰岛素类似物
在临床应用当中的认识和经验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更新。

  过去的做法是,医生会指导病人进行饮食控制,鼓励病人加强运动;如果经
过生活方式调整,血糖控制还不满意,就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先吃一种,效果
不好再联合其他药物;如果服药仍不能控制血糖,就要改用或联合应用胰岛素治
疗。而现在认为,若患者在发现糖尿病时血糖非常高,则可以立即应用胰岛素治
疗,待血糖控制后再修订方案。

  只有将血糖长期控制达标,特别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糖尿病患者的并发
症才能得到预防。

  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数值每下降1%,病人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度就能降
低14%,微血管病变减少37%,糖尿病相关死亡减少21%。傅教授指出:“将糖化血
红蛋白控制好,能让病人远期受益。”
Tag: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