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面对儿童因肥胖所导致的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逐年攀升的严峻形势,谁来为越来越多的肥胖症患儿“买单”?关注肥胖儿童,有效预防儿童
2型糖尿病,关键是要唤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已将2007年命名为“儿童年”,旨在提高父母和儿科医生对
儿童糖尿病的警惕性。 健康宝宝——不等于胖宝宝 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对儿童2型糖尿病流行现状进行过大规模调查,但普遍一致的认识是,儿童肥胖、
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明显增加。有人估计儿童2型糖尿病可能已经占到糖尿病患儿总数的一半。日本有一份资料称,该国的糖尿病患儿中2型糖尿病的比例甚至高达5/6。现在来看,伴有肥胖、假性黑棘皮病,同时有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
胰岛素抵抗的儿童,都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这种情况非常令人担忧。 儿童肥胖与2型糖尿病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因果关系,但它会使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增高。从医学角度来看,营养摄入过多会加重身体代谢的负担。很多肥胖儿童虽然表现为脂肪过多,但实质却是其体内可能已出现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或糖尿病先兆等内环境紊乱。儿童期单纯肥胖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因为它除了与成年期以后的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有直接联系之外,对儿童的健康、各方面能力以及内在潜能的表达都有严重的伤害。所以,看上去胖胖的、很有福相的宝宝,并不一定就是健康宝宝。 溺爱——罪魁祸首 长期的调查研究显示,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并且与贫富差异无关。中国家长的预期值和心理需求,往往都通过喂养孩子的方式来表达,而且可能从孩子的婴儿期就已经开始过量喂养。对于儿童肥胖来说,家长是启动原因,而儿童是被动原因。 有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不舍得纠正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挑食、不吃早餐、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不爱
运动等,导致孩子的体重直线上升。他们不知道的是,孩子胖了以后,其实受苦的还是孩子。因为肥胖会引起高血压、血脂紊乱、高胰岛素症等多种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并且其患心脏病、动脉硬化、肿瘤、关节炎等疾病的风险也高于正常体重的孩子。多重伤害——心理、行为、能力 肥胖引发的后果首先对儿童胜利机能的影响。机体一旦肥胖,必然需要提前动用心肺的储备,而这种超前动用会造成心脏、呼吸系统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到了成人阶段,这些器官的功能都会相应地下降。这也是肥胖容易诱发各种慢性疾病的生理基础。 除此之外,肥胖对儿童的心理、行为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由于肥胖本身的影响或者是周围环境对肥胖人群的歧视,孩子易产生自卑心理,直接造成了这些孩子不敢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久而久之,将导致儿童行为压抑。肥胖孩子进入成人阶段后,所面临的婚嫁、就业、生活质量的压力也会很大。肥胖将影响孩子现在以至将来的正常生活,因此,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儿童肥胖问题,尤其是家长们应该提高认识,不要盲目地“喂养”出小胖子来。 可以减肥——错上加错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没有必要可以的减肥,而是应当把生长速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肥胖。不要相信什么快速减肥的“秘方”,儿童也不可能真正地减肥,因为成人阶段总的摄取能量一个定值,而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只能是控制体重,避免脂肪的过快增加。因此我们不提倡儿童期减肥,但这并不意味着进食没有节制。家长不要限制孩子吃什么,而应该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应该吃多少,也就是注意吃的量。儿童减肥的原则归结为以下三点: 以运动处方为基础所谓运动处方就是对运动有时间、频率、强度的要求,根据这三项的不同组合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 行为矫正包括学习、运动、玩耍、饮食等行为。 饮食指导不是不许孩子吃什么,而是应把量的要求告诉孩子。不要认为孩子没有自制能力,而把一些条条框框强加于他们。 总之,儿童减肥的原则是:膳食是指导、运动是处方、行为是矫正。给孩子限制饮食的前提是必须满足其基本营养及生长发育所需。家长如果急于求成,让孩子通过大幅度节食来减肥,造成孩子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因为要求减重而错过了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那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