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并发症糖尿病症状神经痛>

认识糖尿病的五大误区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8 14:40:36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成为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全世界现有糖尿病患者1.71亿,到2030年将突破3.66亿。虽然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但是很多人对它的表现和治疗都知之甚少。因此在又一个糖尿病日来临之际,我们想就一些常见的糖尿病认识误区进行全面的解答,希望通过这些解答,能使读者对糖尿病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宁光王卫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教授 宁光)

误区一:糖尿病是一种老年性疾病,青少年一般不会发病。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据美国糖尿病统计机构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美共有2080万糖尿病患者,其中6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发病率为9.6%,而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20.9%,可见糖尿病并不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在青少年人群中也存在相当比例。有研究显示,体重超过正常体重20%者,糖尿病的发生率可增加一倍以上,而肥胖所带来的后果决不仅仅只有糖尿病而已,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等都与肥胖有关。而我国肥胖儿童已占儿童总数的10%,并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部分人群将成为未来十年我国中青年糖尿病患病的“后备军”。

发病原因与肥胖,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的糖尿病,只是糖尿病的一种类型,即2型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中还存在约5%的患者属于发病原因不同于前者的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型糖尿病,与2型相比往往发病年龄更轻,病情更严重。绝大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都是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发病,而不像2型糖尿病,发病以中老年患者为多见。并且1型糖尿病患者一开始多饮多尿及消瘦的症状就很严重,往往没有肥胖表现,同时早期就需要用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无法良好控制血糖。由此可见,在青少年患者中,要警惕两种发病原因和表现都不尽相同的糖尿病,做到及早预防和及时诊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医师 王卫庆)

误区二:体检血糖不高就可以排除糖尿病。

有些人在体检中看到自己血糖正常就认为可以排除糖尿病,其实不尽然。因为体检所测得的血糖多为空腹血糖,有些人空腹血糖虽正常,但餐后2小时血糖却很高,也是糖尿病。

糖尿病诊断应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值来确立。即测试空腹及服一杯含75g葡萄糖的糖水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5个时点的血糖。OGTT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具体诊断如下:

1、有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任意时间的血糖≥11.1mmol/L。

2、空腹血糖≥7.0mmol/L。

3、OGTT中2小时血糖≥11.1mmol/L。

以上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它日再选择上述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重复检查也符合标准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可以看出,单纯依靠空腹血糖指标诊断糖尿病,会遗漏一部分糖尿病患者。《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使用OGTT对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凡符合下列任何条件之一者都应当进行OGTT检查:年龄超过45岁,合并肥胖或超重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有分娩过体重超过8斤婴儿史的妇女,空腹血糖超过5.6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痛风、冠心病、中风等病史者。

一般无任何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5.6mmol/L及OGTT2小时血糖<7.8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为空腹血糖受损,OGTT2小时血糖7.8-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异常,均需引起重视,加强血糖监测,定期随访。

如果经常在餐后2小时左右出现饥饿、头晕、心慌、出虚汗等低血糖症状,则很有可能是糖尿病早期的表现,此时,由于血糖变化不规则,空腹和OGTT2小时血糖可以正常,而OGTT半小时、1小时血糖偏高,或者出现餐后2小时及3小时血糖偏低的情况。如果发生以上情况,最好再到医院做一个胰岛素的检测,通过血糖值与胰岛素分泌的高峰和低谷的对比,来确定是否真正患上了糖尿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医师 洪洁)

误区三:糖尿病没有“三多一少”症状,就可以不用治疗。

这种说法不正确。

糖尿病病人可能出现的典型表现包括“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但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体检才发现血糖的异常。即使临床没有明显症状,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控制血糖的方案。因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且糖尿病病人发生冠心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导致严重的后果。糖尿病的脑血管病例以脑梗塞最为多见,且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应引起重视。糖尿病也会引起肾脏、眼底病变,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失明。糖尿病的神经病变也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常有的症状如双手麻木或刺痛,双脚走路犹如“踩棉花”,同时还可以有便秘,排尿困难等表现。

另外,糖尿病病人容易合并各种类型的感染,其中应特别注意足部保护,防止糖尿病足部溃烂的发生。其他皮肤感染、口腔周围炎症,胆囊炎及肺结核等也较易发生,一旦发生须及时就诊治疗。

因此,发现糖尿病的病人应及时治疗,控制好血糖是减少或推迟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最好手段,并做好定期并发症的监测,如眼底、微量蛋白尿、神经传导等检查,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医师 顾卫琼)

误区四:治疗糖尿病,不吃甜食就可以了。

很多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不当密切相关,因此得了糖尿病,不吃或少吃点甜食就可控制血糖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的。

患者如果一旦确诊糖尿病,就应该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法,俗称“三驾马车”。其中,最基本的应该是严格的饮食控制。患者应该在医生和营养师的共同指导下,根据自身的体重、生活习惯以及运动强度来安排每日应摄入的热卡总量,并且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素的比例。例如,老年退休或轻体力劳动者,每日的热卡总量可以控制在1200至1800千卡/天,主食含量在60%左右,脂肪含量不超过25%。当然对于已经合并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脂血症的患者更应减少脂肪的摄入。另外,如果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也能适当的进食水果,因为水果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非常丰富,有助于补充三餐中不足的营养物质需要。但是,水果的量和种类选择非常重要,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其次,合理运动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对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应鼓励其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其原则是:持之以恒,量力而行。如慢跑、快走、散步、健身操、太极拳和游泳等均为理想的运动类型。运动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事项:1、运动强度不可过大或时间过长,否则会引起劳累,甚至使病情加重。2、运动后易出现低血糖者可于运动前有计划加用少量食品;3、运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服装,运动后注意清洁卫生;4、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最好家长能够参与,即可给予照顾又能增加乐趣,更利于坚持。

最后,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患者还应该在内分泌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自己的降糖药物甚至胰岛素治疗。目前,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除了磺脲类和双胍类等一些经典降糖药物被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以外,许多不同作用机制和不同剂型的新型药物也已面世,并已起到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其中还包括一些传统中成药物,其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 张翼飞)

误区五:打胰岛素会“上瘾”。

对于1型糖尿病和中晚期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以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但很多病人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认为胰岛素是“激素”,打了以后就要一直打下去,会产生“依赖”,就像毒品上瘾一样,因此对胰岛素有相当的恐惧感,对打胰岛素能拖则拖,宁愿吃四五种降糖药也不愿打胰岛素。结果不仅血糖控制不好,肝脏和肾脏因不恰当的降糖药物使用而发生了损害,这时候再打胰岛素,对自身脏器的保护作用已大大减少,胰岛素也不能在短期内撤除,更让人产生胰岛素会上瘾的误解。

在实际诊疗中,糖尿病医师会建议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首先会对胰岛功能进行评估,如果胰岛功能确实已经衰竭或是有了衰竭的趋势,则会建议胰岛素治疗,有很多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不能控制的患者仅使用少量的胰岛素即可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减轻自身器官的负担,让其得到充分的休息,还有助于胰岛功能的修复和恢复,胰岛素注射可在使用一个阶段后逐步撤除,仍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再者,相对于口服降糖药来说,胰岛素的副作用是最小的,因为胰岛素本来就是人体内存在的内分泌激素,只不过糖尿病患者的分泌量远远小于正常人,需要找“外援”而已。由此可见,早期使用胰岛素,不仅保护了自身的重要脏器,延缓慢性并发症,而且还避免了胰岛素所谓的“瘾头”。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胰岛素的剂型、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都有了长足发展。目前胰岛素有超短效、短效、中效和长效剂型,针对不同的病患可以一天注射4次、3次、2次和1次,可以单独使用、放入胰岛素泵中或联合口服药物治疗,运用灵活机动。除了皮下注射外,口服的,雾化吸入的,皮下埋植的胰岛素也在研发之中。胰岛素的使用将会越来越方便,灵活机动,可以为不同患者的需求“量身定做”,给病患带来更多的益处和更小的痛苦和心理负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 孙首悦)

Tag: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