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
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目前为止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特殊的遗传背景和不良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导致2性糖尿病的易感基因有很多,现在,其易感基因图谱还未完全完成。“节俭基因”作为一组重要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逐渐深入,本文将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什么是节俭基因?
在上世纪70年代,人类遗传学家提出“节俭基因”假说:在人类社会早期,食物极度缺乏、涉猎非常艰难,人类时刻面临饥饿的威胁。此时,一部分人由于存在某些基因突变,使得他们能够比没有突变的个体更容易储存营养物质。这些贮存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脂肪,可以在食物缺乏的时候保障个体的生命需求。所以,具备有这些基因的个体,更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中存留下来,这些基因也就被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到现代社会,每个个体都会携带有或多或少的突变基因。这些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突变基因,被称为“节俭基因”,也叫“节约基因型”。现在,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食物供应从原来的食不果腹到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从原来的强体力涉猎到以车代步。节俭基因储存的能量、营养物质,没有被消耗的机会,导致了脂肪大量囤积、营养过剩。个体携带的节俭基因越多,脂肪和能量的贮存就越多,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多。在一些特殊种族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例如,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和美洲的印地安人,他们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迅速地从原始社会进步到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变化迅速,所以在上述人种中,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要远高于其他人种。所以说,节俭基因的致病作用,是人类文明的进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体进化的速度的结果。
节俭基因主要有哪些?
节俭基因主要涉及能量和物质代谢的关键酶基因,但是,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节俭基因目前并没有找到,这里所指的是与“节俭”功能相关的基因,如胰岛素受体底物一1基因、解偶联蛋白2基因、胰高血糖素受体基因、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糖原合成酶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v基因等。目前各种节俭基因的具体致病机制正在深入研究过程中。
如何远离肥胖和糖尿病?
由于每个个体都有一些节俭基因,它们就像隐藏在人体内的“定时炸弹”一样,让人类时刻面临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不让这些“炸弹”爆炸,让自己远离疾病呢?答案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因为环境因素在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中,同样的重要。举例来说,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糖尿病的患病率只有0.67%;到1996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3.67%;而到了2005年,在一些发达城市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接近10%。短短20多年里,糖尿病的发生率增加了近20倍。因为基因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变化,所以其中主要的因素就是环境因素的改变。也就是说,随着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在节俭基因的作用下,营养物质的摄入超过了机体的需要,所以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
现代社会如何保证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合理的饮食,二是适当的运动。合理饮食的原则是同时保证膳食平衡和总摄入量的合理。所谓膳食平衡,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即氨基酸平衡、热量营养素平衡、酸碱平衡以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之间也要平衡,只有这样才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2007年7月,中国营养学会及卫生部公布的最新版本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一般人群的膳食指南包括10条内容: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④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⑤减少烹调油用量,清淡少盐;⑥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⑧⑨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⑨如饮酒应限量;⑩吃新鲜卫生的食物。尤其要注意,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克或30克,食盐不超过6克。同时,对运动也有规定,目前我国大多数成年人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体育锻炼,应改变久坐少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天天运动的习惯,坚持每天多做一些消耗体力的活动。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这样的膳食结构和运动方式对于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有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节俭基因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但是现代社会聪明的人类完全可以通过努力,用合理的生活方式,来避免节俭基因带来的过剩能量的蓄积,从而远离糖尿病和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