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8 16:25:38    

   

  中医几千年来为炎黄子孙的繁衍,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自身发展是缓慢的,其原因之一是中医和其他行业间的交融机会少,而学科间的相互促进是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医因其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治疗模式,难以被行业外人士理解,因此推广中医科普知识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的治疗有经典的“五驾马车”,医患的配合更是糖尿病治疗中重要的方面。推广科普知识,将中医治疗理念普及化,有利于提高国民卫生保健意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一、消渴与糖尿病不对等
  
  古人是在临床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对消渴进行认识和诊断的;而糖尿病是以血糖值为依据诊断的,消渴与糖尿病概念并不对等。糖尿病早期不加药物干预或药物干预失效后,会逐渐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此时可按消渴辨证治疗;而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无明显症状,中医对其认识就存在巨大的盲区。基于三消论基础上提出的阴虚燥热病机理论,尚未囊括糖尿病前期、早期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时的病机。“三消”最初是对消渴临床症状的概括,后世医家以“三消”分证,是对消渴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消渴患者的分型辨证。
  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于前期、早期发病时仅存在肥胖,无其他明显症状,中医辨证似是“无症”可辨。笔者认为,中医辨证应抓其主症——肥胖,辨其病机为“六郁”和“络滞”。
  “六郁”是指以食郁为先导而形成的气郁、血郁、热郁、痰郁、湿郁的病理状态;“络滞”是由“六郁”交互作用而形成络脉郁滞的病理状态。肥胖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而致食郁,食郁中焦,有碍脾胃升降,中焦郁闭进而发展为“六郁”和“络滞”。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胃气滞,肝疏泄不及形成肝脾气郁,郁久化热,此肝脾气郁,中焦气滞,气机升降受阻,水液代谢失常,运化不健,则水湿不化,津液不布,为湿为痰。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艰涩受阻,也可为痰为湿,上述病理变化最终导致了食、气、血、热、痰、湿“六郁”。而“六郁”交互作用形成络脉郁滞。
  我们课题组十余年临床和动物实验验证:肥胖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的核心病机是“六郁”和“络滞”并存。治疗上,开畅气机是其重要治则,气机通畅则郁开络通,脏腑气化功能正常,清升浊降,皮肉脂膏各布其常,体重渐至正常。具体治法可为辛开苦降、苦酸制甜、活血通络。围绕“六郁”,应用辛开苦降、苦酸制甜以治糖,以苦为主基调,辛开郁,酸敛阴;抓住“络滞”,早期、适量应用活血通络以治络,积极有效预防并推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二、防治并重,着眼肥胖
  
  2006年5月,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了全球报告《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与《中国慢性病报告》,其中认为: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7%;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数甚至可能增长50%。近十余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迅速,1980年至1994年,这14年期间增长了3倍多。目前,我国患糖尿病人数约为4000万,其中95%以上为2型糖尿病,肥胖型患者占8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2型糖尿病可以看作是肥胖的一种并发症。这种认识的价值在于:要把医生和病人的眼球从仅仅盯住血糖,拉回到关注肥胖上来。
  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寻找一种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世界防治研究热点一般聚焦IGT,如著名的STOP-NIDDM(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国大庆研究等。但从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程分析,其先后经历了肥胖-IGT-糖尿病的过程,可见防治的根本应在于肥胖。“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理论包含了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未病先防就要着眼肥胖以防治IGT的发生;已病防变应着眼糖尿病病机——“六郁”与“络滞”,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三、糖尿病中医辨识的标准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2006年7月颁发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医药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要,是规范中医药管理的需要,是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需要。尤其重要的是,通过系统总结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诊疗经验和方法,更好地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
  中医个体化辨证思维的培养、运用存在一定难度,中医教、学、研的促进融合更是急需有效方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的《中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针对糖尿病中医辨识中的共性部分,组织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形成了以辨证简、效、验为特色的中国第一个中医专病指南。《指南》以服务于基层医务人员为基本目标,为教学、科研提供参考。同时,《指南》的编制过程也是中医标准化的探索性研究。
  
  四、“天人合一”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复杂性疾病,遗传、环境、心理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其发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心理应激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心理调整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调整身心方面有着千年的历史,“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导着中医的养生术,而养生调神之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五禽戏是记载中最早的模仿动物调养身心的运动。其他如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都有着放松身心的作用。采用上述运动缓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是中医综合防治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专家介绍
  仝小林,男,1956年1月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1999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6名。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论著7部。
  作者:仝小林药物与人·相约健康2008年6期

Tag: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