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逐渐被认识的慢性肝脏疾病,包括从单纯的肝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致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细胞癌。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NAFLD与代谢综合征(MS)的各个组份密切伴随,美国内分泌医师学会提出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已经将NAFLD作为必备条件之一。大量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深入探索NAFLD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对阐明2型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的以及提出防治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NAFLD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首先是与糖代谢密切伴随。国外研究报道,NAFLD患者中约1/3伴有MS,无糖尿病史的NAFLD患者经OGTT试验发现44%存在糖代谢异常,其中约33%为糖尿病。国内我课题组报道报道。在无糖尿病史的NAFLD患者中发生MS(ATPIIi标准)的比例达38.7%,并且在该人群发现,糖代谢异常者高达50%.其中糖尿病前期状态达35.5%,新诊断糖尿病者达到14.5%;NAFLD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是预测2型糖尿病重要因子:在Pima印地安人前瞻性研究、IRAS研究、WOSCOP以及墨两哥城糖尿病研究等多个前瞻性研究发现,NAFLD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生。NAFLD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同样它与心血管疾病密切伴随,同样应该具备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的证据。今年来越来越多的前瞻性人群研究的结果显示了NAFLD具有预测心血管病变作用。已有研究表明NAFLD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和血清慢性炎症标志物水平增高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已经有报道显示,肝酶(ALT)水平增高与后来发生CVD增高有关,提示NAFLD可能具有预测心血管病变的作用。虽然肝酶指标是NAFLD的重要标志,但是仍然是NAFLD的间接指标,而肝脏脂肪含量确切定量指标与CVD风险的关系研究还未见报道。主要是无创性直接测定肝脏脂肪含量的方法的限制,成为在人群中开展肝脏脂肪含量与多个临床结局的前瞻性研究的障碍。
磁共振波谱技术应用于人类肝脏脂肪定量研究约有15年的历史,1994年Thomsen等建立了’HMRS(磁共振波谱测定分析),使得临床上无创性精确测定肝脏脂肪含量成为可能,由次以来,MRS技术用于探讨肝脏脂肪与糖脂代谢异常机制的研究,用于疗效评估,最近已有用于大型人群研究的报道。应用传统的B超声技术仅仅能检查出肝脏脂肪含量,30%的病例,而对于脂肪含量《30%的病例不能检出,因此B超声技术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很低。由于B超声技术的非定量性,不能进行量效研究,对肝脏脂肪含量影响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研究受到限制,也不能精确评价疗效。我课题组与放射科合作,于2007年成功建立了这一技术,已经初步应用于临床。研究发现,在各种代谢参数正常人中,肝脏脂肪含量,5%的人高达27%,更有意义的是这些尚处于所谓“正常”状态的个体,已经出现胰岛素血症,血糖水平达到正常高值,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增加,各种代谢参数也成逐渐向异常方向进展。肝脏作为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发生脂肪变性的确切机制、发生脂肪变性后对代谢异常的影响,以及其转归、预后、治疗策略等问题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兴趣,应用‘HMRS技术可以深入研究肝脏脂肪沉积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探索肝脏储脂增加的机制和肝脏储脂增加对糖代谢和脂代谢影响的机制,将对MS、肥胖、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预防、治疗策略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