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09-11-08 11:39:36
传统中医治疗
专家总结:临床中由过食膏粱厚味,诱发糖尿病者甚多,而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糖尿病足,十分常见,则又反思王冰之所注,似乎也颇合情理。也许王冰当年也观察到久食膏粱厚味,内热蓄积,致成消渴,继而并发脱疽(即糖尿病足),故有此注语。《素问·奇病论》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痈疽》也载:“发于足趾,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后世诸瑞章《卫生宝鉴》消渴篇云:“消渴患者,足膝发恶疮,至死不救。”可见,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足(中医称“消渴脱疽”)有很深的了解。查《内经》所载,有的反映了生命现象的普遍规律,有的则是医家观察和积累的关于病理变化的局部经验,也有的可能离今年代久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未必完全正确,甚至有些荒唐。
《诸病源候论》中说:“消渴病变多发痈疽,或皮肤生疮,或为水肿”。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脱疽章中对“消渴脱疽”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清代名医王洪续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公开小金丹、阳和汤等处方,对提高中医治疗本病的整体水平有巨大作用。对消渴症的认识,当代中医仝小林、聂文涛等均有相应主张,显示了当代中医对传统的不同理解。
中医对糖尿病足发病原因的认识
糖尿病肢端坏疽属中医"消渴病"、"脉痹"、"脱疽"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
1、瘀血阻滞,脉络痹阻
消渴日久,因于阴虚燥热,阴液亏虚,燥热偏盛,热灼津血,而致血液浓缩,血液粘滞,血行涩滞瘀缓,或由于燥热伤阴耗气,使气阴两虚,无以运血,血行无力,或由于阴液亏虚,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血脉失于温煦,均可使血行不畅,形成血瘀。血瘀一旦形成,因血脉痹阻,血行不畅导致肢体局部尤其是肢端失养而形成脉痹、脱疽。
临床与实验已表明,糖尿病坏疽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滞,脉络痹阻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血液流变学异常,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凝集能力增高,凝血机制异常,纤维蛋白增高,纤维蛋白活力降低,微循环障碍,袢顶出现结节,管袢模糊不清,血流异常,断线呈现团块状,血细胞聚集,静脉袢和乳头下静脉丛扩张,袢周出现出血斑等,微循环导致异常改变体现了中医消渴病脱疽的本质。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