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健康常识糖尿病常用药物>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方式是怎么回事?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6-07 12:03:10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方式是怎么回事?

    胰岛素:是治疗1型(胰岛素依赖型)和晚期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的主要药物。它属于多肽类物质,分子量大,脂溶性差而不易透过生物膜,故一直以注射给药为主,不仅用药不便,还会出现注射部位炎症、硬结等副作用问题。为此,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如口服、透黏膜制剂、透皮制剂、直肠给药等等,并已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展。

  口服:研究报道很多,尚未实际应用
  由于胰岛素易被胃肠道中的酶水解失活和因肝脏首过效应(口服药物经肝脏,在肝脏药物酶作用下使药物浓度下降)而受到破坏;分子量大,很难透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诸原因,无法直接采用口服方式给药。对胰岛素加以保护,并促进吸收有可能实现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加入酶抑制剂或其他保护剂、吸收促进剂,制成微囊、颗粒、脂质体、乳剂、微乳液等剂型。国内外研究报道很多,但至今未见到实际应用,其主要原因是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低,制剂的质量控制及稳定性问题有待解决。不过据悉,已有胰岛素肠溶胶丸、胰岛素肠溶胶囊项目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临床,肠溶胶丸临床注册在2003年7月获准。另外有人就“用微胶囊技术制备胰岛素口服干粉的方法和应用”申请了国家专利,称可能付诸实施,也已经向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注册。希望这些项目能够获得成功。

  经黏膜给药:长期安全性有待考验
  黏膜内血管丰富,黏膜上蛋白酶含量也比胃肠道中的少,胰岛素被破坏机会减少。鼻腔黏膜给药也需要加入吸收促进剂,当然它不能有刺激作用。美国强生公司Nazlin项目曾经进入临床试验,后终止。国内有单位开发类似制剂,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提出临床和生产注册,未见获准信息。
  然而加拿大Generex公司应用其“RapidMist”药物传输专利技术开发成功的速效液体胰岛素经(颊)黏膜吸收制剂,商品名Oral-lyn已于去年成功上市,适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有报道称该公司已经向我国药政部门注册,该报道认为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尚待观察。国内也有同类产品“胰岛素口腔喷雾剂”提交临床和生产注册。

  肺部给药:国内已获准临床试验
  肺泡的总面积大,肺泡壁很薄,通透性良好,蛋白酶活性低于胃肠道,不存在首过效应,所以经肺吸收可能成为大分子药物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一条途径。但同时肺部给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需要特殊的给药装置,给药剂量和实际吸入剂量不准确,长期使用对肺部的安全性有待观察等。
  美国 NektarTherapeutics公司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它开发的胰岛素干粉吸入制剂,商品名Exubera,于去年5月在爱尔兰推出之后又先后在德国、英国、美国正式上市,并且在欧盟其他国家注册,用于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则需与长效或中效胰岛素合用。

Tag:胰岛素非注射给药方式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