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于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亚健康的中医药检测、评估与调控;常用有毒中药的中毒机理与中毒谱;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及临床常见病的诊疗工作。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科普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著作10部。《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顾问。
古名“恶实”人罕用
牛蒡子,又名“恶实”,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辛、苦,寒。入肺、胃经。功效疏散风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临床常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麻疹透发不畅,咳嗽,咯痰不畅,疮痈肿痛等症。由于牛蒡子古代又名“恶实”,其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脾虚腹泻者、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都不宜应用本品。所以,古代以牛蒡子为主组成的处方不多,名方更少。考诸中医文献,仅有少数以牛蒡子为名组成的方剂。究其原因,大概是因名害物吧!
临床疗效有奇功
实际上,牛蒡子的临床疗效还是比较卓越的,古人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也喜欢应用它,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如,在《证治准绳》中就有牛蒡汤一方,该方是为数不多的以牛蒡子为名命名的方剂。主要由牛蒡子、大黄、防风、薄荷叶、荆芥穗、甘草等组成,功能专于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临床常用于治疗风热上扰,热毒上攻导致的咽喉肿痛、大便干结不通以及丹毒等症。《永类钤方》中也记载了应用牛蒡子治疗各种偏正头风导致的头痛、头晕的卓越功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位教授以牛蒡子为主要药物,治疗各种偏头痛,以及现代医学的血管紧张性头痛,也取得良好的疗效。民间也有用牛蒡根治疗伤暑、疥疮;用牛蒡根炖鸡、炖肉服用可治虚弱脚软无力;用牛蒡叶水煎服或代茶饮,可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这些都为牛蒡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成分清楚药效强
现代药学研究证实,牛蒡的果实中含有牛蒡甙,水解生成牛蒡甙元。另外还含有25%~30%脂肪,主要为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麻油酸的甘油酯。近来又从种子牛蒡子中分离出7种木脂素类化合物牛蒡酚A、B、C、D、E、F、H,尚含有少量生物碱、甾醇、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B,等。由于牛蒡的籽、根、茎、叶均可入药,加之药源广泛,无品种混乱现象,历代本草多有记载。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牛蒡根含多炔物质,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并含有抗肿瘤物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牛蒡子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本品100%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牛蒡子提取物能显著、持久地降低实验动物大白鼠的血糖,使其糖耐量增高,而毒性较小。这些依据为进一步拓展牛蒡子的临床疗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降糖保肾显神通
糖尿病肾病是复杂性难治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以糖尿病大鼠为动物模型,中药治疗组分别给予牛蒡子粉饲料、牛蒡子水提物、醇提物进行实验,发现牛蒡子提取物能明显改善大鼠多饮、多食和消瘦症状,降低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减轻并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肾损害。表明牛蒡子及其提取物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及24小时尿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还能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血糖水平,减少尿蛋白的排泄率,从而保护肾功能。
一项名为“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的牛蒡子总木脂素苷类提取物”的科技发明也表明:用乙醇等有机溶酶提取、精制、干燥,获得含牛蒡子总木脂素苷类物质50%~90%,或用含牛蒡子苷15%~70%的提取物为原料药,配制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的药物制剂,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
此外,上海有专家经过两年的科研攻关,其科研项目基于单味中药牛蒡子的“降糖益肾”提取物及其胶囊制剂的研究已完成动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牛蒡子提取物不仅可有效降
低血糖,并且对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害具有对抗作用。还能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血糖、尿糖、尿蛋白、血中尿素氮、尿肌酐、血肌酐的作用,并能改善糖尿病性肾病的肾脏组织学病变,而且长期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均未发现其毒性及不良反应。说明该有效部位临床上有可能用于2型糖尿病所引起的血糖升高,并防治糖尿病肾病。其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复合病因的系统性疾病,中药具有药源广阔,实践积累深厚,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优点,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突出中医整体性治疗的优势和特色一直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对牛蒡子的研究就是其中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