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的营养科学研究所完成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中国人2型糖尿病遗传基础的认识。结果发表在国际糖尿病权威刊物《糖尿病学》上。
梳理中国人糖尿病易感基因
这项研究历时两年半、样本量达到4.3万人,是第一次对中国汉族人群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进行“大摸底”。项目主持者、营养所研究员林旭博士告诉记者,虽然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近60个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但绝大多数都是在欧美人群和其他亚洲人群中发现的。哪些基因和中国人罹患2型糖尿病有关?是否存在中国人特有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这是亟待中国科学家回答的问题。“近30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人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增长很快,而且有研究显示,东亚人群比西方人群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林旭博士说,为了弄清背后的遗传学问题,营养所联合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等多个单位,开展了这项合作研究。
通过艰苦的研究,科学家对中国汉族人群的“2型糖尿病基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国际上已经报道的58个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基因变异位点中,有23个位点这次被证实为中国汉族人群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
更重要的是,在本项目中科学家发现了两个新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RASGRP1-rs7403531和GRK5-rs10886471,而且后者是东亚人群特有的。“东亚人群与西方人群的遗传结构、背景是不完全一样。”论文第一作者黎怀星博士解释,寻找和验证哪些基因变异位点会影响中国汉族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对了解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研发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营养干预和治疗药物意义重大。
黎怀星博士告诉记者,通过一系列的基因功能分析还发现,RASGRP1-rs7403531与胰岛中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受损相关,GRK5-rs10886471则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相关,这提示这两个位点的风险等位基因可能是分别通过损伤β细胞的功能和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来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
“由于这两个基因易感位点所在的基因区域的遗传结构,在中国汉族人群和欧美人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可以说明我国人群的糖尿病发病遗传机理很可能与欧美人群的不同。”黎怀星认为,这提示我们其他种族人群的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汉族人群。
这项研究不仅为解析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相关的致病基因的结构、基因功能和生物学机理、种族间差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这项研究,为我国建立起了糖尿病相关的人群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也为后续研究,乃至建立高危个体的预测模型和有效干预方法,提供了研究平台。